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30年。改革开放本身并不是中国的目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建立一个有效的经济体制。我们其所以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主要是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改革开放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实现了。作为一个“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组编的“发展和改革研究报告”,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空谈改革开放。作为本书的“总报告”,这里主要谈谈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崛起。
一、从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看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
“经济起飞”(take-off)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W?W?罗斯托。1960年,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按照科学技术、工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主导部门的演变特征,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经济成长阶段的特征如下:
(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是农业。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主导部门是工业部门,如食品、饮料、烟草、水泥。
(3)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
(4)向成熟推进阶段:起飞后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有效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体系,如钢铁、机械和肥料。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部门,主导部门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在以上六个阶段中,起飞阶段是关键。起飞阶段是传统经济进入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对于落后国家的赶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较强的解释力。20世纪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连续20年左右的经济起飞,基本上印证了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轨迹也与罗斯托关于经济成长阶段的理论描述有着惊人的吻合。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中国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中国的起飞还需期待多久?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来审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近10%。2007年,我国经济是在经过近30年年均增长9.8%基础上的又一个高增长年,增长速度为进入21世纪后七年中的最高点:11.4%;按现有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计算,2007年中国的GDP总额是3.4万亿美元 (246619亿元),几乎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的经济体;
财政收入总量为:5.1万亿元;
外汇储备:15282.5亿美元,增长率6%,净增4619.3亿美元,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位;
进出口贸易总额: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1亿美元,增长率25.7%;进口:9558.2亿美元,增长率23.5%;顺差:2622亿美元)世界第三位;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中国在2007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已超过了美国。图1.5是中国1978~2008中国GDP增长曲线(2008估计自然增长率为11.7%,国家宏观调控控制目标8%):
![]() |
图1.5 中国1978~2008中国GDP增长率 |
图1.6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日本几个主要经济大国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曲线比较图。
![]() |
图1.6 2000年以来中、印、俄、美、日经济增长比较 |
二、科学定位我国经济成长所处的阶段
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使得国内外都出现了一种夸大和高估中国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倾向——
国内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稳居世界第三,应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不必太强调“韬光养晦”,而要突出“有所作为”。
一些外国政要和学者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或“准超级大国”,在经济实力上是“世界老二”。有的国际组织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的GDP总额达10万亿美元,比日本和印度两国的总和还多,中国正在与美国“争夺世界经济冠军”。
针对以上高估言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增长和积累,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确实提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国民意识,客观分析和理性评估中国经济实力,更加稳健、审慎地面对未来。
中国GDP总量虽居世界第三,但按13亿人口一平均就是落后国家。2006年按人均GDP计算,美国人均GDP 42000美元,日本人均 41480美元,德国 人均39710美元,俄罗斯人均8030美元。而中国2007年按全国GDP总量3.4万美元计算,人均只有 2610多美元,在世界上排名120多位,还属于地地道道的发展中国家。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们养活了世界1/5多的人口,承载着当今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大的13亿人口的吃、穿、住、行、医、教巨大而繁重的任务。以民生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出来的GDP,首先要用来改善民生,不可能用更多的积累去推进经济高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幅员巨大而结构复杂的国土,使得每年都有局部自然灾害,差不多1/3的年头有全局性的自然灾害。而中国抗灾救灾不仅仅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影响全球性环境的大问题。
若“天真”地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GDP为10万亿美元,中国在联合国、WTO、WHO等国际组织的会费会大幅度上升。
某些别有用心或者反华势力,总想以中国经济的“巨大”实力为“中国威胁论”制造舆论,从而在世界上制造煽动仇华排华情绪,遏制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综观以上因素,对照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认为中国目前尚达不到“经济起飞”阶段,仍然处在“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因为中国至今还是个农业大国,大约有8亿多、约占总人口63%以上人口还在农村;城市化建设起步不久,城市化的水平还比不上世界上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全国东中西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在较长时期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的发展阶段仍然处在“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即便按照8%的速度持续稳定的一直增长下去,到本世纪中叶,人均GDP也才能达到当时世界上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从这些情况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任务还任重道远,中国的起飞也必将继续经历一个较长的预热和启动阶段。
三、低调起飞,理性崛起
我们现在常常听到振奋人心的“中华崛起”之声。“中华崛起”并不是经济学语言,而是具有文学和政治学色彩的国人励语。因为中国自19世纪以来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蹂躏,中华民族150多年来一直梦寐中华崛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49年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而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国家经济实力翻了几番,我们终于有了振臂高呼“中华崛起”的底气。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崛起,准确地讲,应该是“迎接中华崛起”,“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的中国,确实正在崛起,但我认为应“低调起飞”、“低调崛起”。一来实事求是,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二来不失为一种“起飞”或“崛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里“为而不争”、“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古训和“枪打出头鸟”的俗语,无一不向我们揭示着内敛制胜和锋芒遭败的道理。反观西方大国的崛起历史,也多是在历经一番艰苦卓绝无声无息的奋斗、真正强大之后才向世界示强,鲜有边成长边大张旗鼓地宣称崛起和强大的。我国目前还应是千方百计争取有利于迅速赶超的外部环境、眼睛盯着世界、重在苦练内功的阶段,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让尚且稚嫩的翅膀逆风或负重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