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提升中国公共文明 后奥运时代文明如何维系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北京市“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连续三年上升,2005年为65.21,2006年为69.06,2007年为73.38,预计今年超过80分
专家指出,中国人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拓展,公共文明水平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奥运前,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在翠微大厦开展“文明乘梯,右站左行”宣传日活动。CFP
北京西单商业街迎奥运的大型广告墙。CFP
8年前,北京市西城区地藏庵社区的牛女士,随着儿子来到北京定居,几年来周围人在扶梯上的行为让她看到了北京的变化。
“过去在地铁的扶梯上,经常很挤,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真有些顾忌,只能走楼梯;现在扶梯上的秩序要好得多,而且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靠右站立。”
有媒体报道,8月8日当观看奥运开幕式的几万名观众退场后,在场记者发现“地上没有一片纸屑,也没有留下一堆垃圾。”
细节折射文明,文明的提升又不仅体现在细节上。
“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成奥运热门词汇
奥运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沙莲香不仅要带领着她的研究团队调查奥运期间和之后的市民公共文明状况,而且忙着接受媒体采访,尤其是海外媒体采访。“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这个名词,出现在了美国《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海外媒体的报道中。
自2005年以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北京市“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连续三年上升,2005年为65.21,2006年为69.06,2007年为73.38。
奥运之前的7月28日至8月7日,和奥运之后的8月22日至28日,又进行了两次调查。项目负责人沙莲香说,目前还在进行数据处理阶段,但从经验感受上说,这个指数有可能上升8分左右,超过80分。
公共卫生公共秩序提升超过4分
这个由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等五个方面组成指数。调查中以北京市民为对象,还包括在北京务工的农民工,也包括在京两年以上的外籍人士。而实地观察又包括了外地来北京旅游、观光等流动“市民”。
提升最快的指标是包含了“是否随便扔垃圾、吐痰”等内容的公共卫生,以及包含了“乘电梯、候车秩序、购票秩序”等内容的公共秩序。2005年、2006年、2007年的三次调查,每次提升4分以上。
北京市,以文明乘车、文明赛场、文明出租车为三大突破口,推动市民素质提升、文化建设推进、城市景观营造、社会动员志愿培训四大工程。
据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统计,2007年“五一”期间,天安门广场清除的垃圾比上年同期减少1/3,“十一”期间比上年同期减少2/3。
2007年2月11日,是北京市推出的首个“排队宣传日”。以每月11日为“排队推动日”,有千万人次的市民、百万人次的志愿者参加了在公交站台、地铁站台、医院、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的“排队推动日”活动。
据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计,组建有4500多人的文明乘车监督员队伍,以维护站台秩序,五环路内1805个公交站台中有85%基本实现了排队乘车。
15个副省级城市多数得分在80分以上
奥运凝聚国人心,公共文明的提升,不仅在北京。在奥运的筹备过程中,一个名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在全中国范围提升了人们对于公共文明的关注。
“乘坐自动扶梯,应靠右侧站立,空出左侧通道,以便有急事的人通行;应主动照顾通行的老人与小孩踏上扶梯,以防跌倒;如须从左侧急行通行时,应向给自己让路的人致谢。”《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简明读本》如是写道。近几年,类似这样知识的传播几乎在各类媒体上都可以看到。
在奥运会开幕前夕,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公共文明的情况进行了测评调查,包括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四个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5个城市中大多数得分在80分以上。
当然,由于采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这与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不具可比性。
后奥运时代,文明如何维系和提升
后奥运时代,如何维系公共文明的成果,同时又继续提升?
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城乡人口比是44.9∶55.1,而在10年之前的1997年这个数字还是29.9∶70.1,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升中国人公共文明水平仍然有很大空间。
一面是新颖漂亮的广场、商场、车站等公共设施;一面是公共场合仍有人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驾车随意鸣笛……“中国人目前最缺少的还是公共空间的意识。”沙莲香如是说。
多年从事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沙莲香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人们公共生活的范围很有限,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广场、公园等在各个城市普遍建设起来,对公众来说,新的领域出现了,一些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有的人到别的城市去工作、生活,还有的人走出国门,人们面临的公共空间空前扩大,而此前缺少这样的公共生活的经验和意识,就有可能出现不习惯、不适应的情况。
公共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凸现、被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使人们重新学习以往不曾有过的公共生活经验与知识,而在人们中间树立公共空间的意识是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心理学所副教授廖菲说,公民的行为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文化。公共文明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在公共空间中人们的行为和意识的统一,体现了公民对于权利和义务的态度和行为。很难想象一个公共行为不够文明的人,在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公共政策时可以很称职。
扩大志愿服务,可提升公共参与
“提升公共文明不单单是让人们改变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在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五个行为中,沙莲香特别强调公共参与的重要性,这个行为的衡量指标包括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行为、公共参与建议几项内容。
奥运会期间,有近170万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在沙莲香看来,奥运会志愿者的出色表现正是公共参与的重要内容。假如人人都是志愿者,在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一些文明暗号,具有社会动员力量,起带动作用,170万志愿者,如果每个人能带动20个人规范自己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提升公共文明素质,那将是怎样的场景。
廖菲认为,志愿服务同样也可以提升公民意识,可以想象积极从事志愿服务的公民,在进行政治参与,讨论公共政策的时候,也应该体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沙莲香建议,应该稳定和扩大这次奥运会和残奥会形成的志愿者队伍,尤其应该丰富志愿者的构成,可以多吸收一些知识分子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提供智力支持,传播志愿精神。同时,要建立对于志愿者的荣誉和激励制度,一些公益性的工作岗位可以向有志愿者经历的年轻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