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理论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北京奥运会: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2008-09-16 17:42:16来源:求是

    2008年8月8日晚8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满怀期待迎接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这台构思精巧、场面宏大、充分体现东方特色的庆典,首次以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作出了全新的阐述,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统和现代精神融为一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 人民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向往。

    时空在变化,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在延伸,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厚重的历史长卷上展现出来。新世纪之初,我们为筹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倾注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努力,也遇到过挫折和困扰,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终于赢得了世界的喝彩。我们兑现了申办奥运时的庄严承诺,实践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上书写了中华文化浓墨重彩的篇章。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一个新起点,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站在这一起点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又将应对哪些新挑战,是需要我们在北京奥运会成功落幕之际认真回味与思考的大问题。

    第一,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进步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在民主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今年7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86%和82%的中国人对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状况感到满意;81%的人满意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国敞开国门,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加入了众多国际组织,不仅积极遵守国际规则,而且积极参与完善和制定国际规则。北京奥运会期间,调整了外国新闻单位到中国采访的有关政策,允许外国记者经被采访人同意即可采访。这说明中国政府不仅能服务于本国人民,而且也能服务于世界人民,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我们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全新影响。我们希望别的国家尊重我们,包括尊重我们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同时我们也尊重和理解别人,包括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个世界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敌意、偏见、误解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为建设和谐世界,化解这些矛盾作出贡献。

    有人指责中国人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所表现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民族主义”。如果这不是偏见,也是误解。中国人所表现的这种民族精神不是所谓的“民族主义”,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现代意识,既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修养,又有着构建和谐世界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境界,这样的民族精神同时蕴含了包容天下的世界精神,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各国传递出的团结、友谊、和平的信息。这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

    第二,提高中国人民对外开放的自觉性

    改革开放是我们30年来的基本国策,这一伟大政治决策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思想和文化层面来看,开放经过了由被动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大门开始缓缓打开,我们加入了WTO和其他国际组织,外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资本和运营服务逐步进入了中国文化市场。文化层面中我们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强,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各国各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在不断深化,这种沟通和理解涉及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诸多方面,总的来看,其主流是积极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所展示的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开放是自信心的表现,思想文化的开放更是如此,北京奥运会显现了中国人民的自信、谦虚和理性的品质,表达了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大国风范。北京奥运会云集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会大家庭成员,110个国家政要,80多位国家元首、首脑、王室成员,1万多名运动员,两万多名注册记者和为数可观的非注册新闻工作者,近50万游客和观赛者,数十亿全世界的电视和网络观众。这么庞大的群体来自于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参加这次体育和文化的盛会,极大地增进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通过参与奥运会,弘扬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沟通心灵、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跨越分歧,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纵观历史,开放也是一种文化自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不断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汲取营养,丝绸之路、佛教传入、郑和下西洋……在每一次文化交流、融合、碰撞和开放过程中,中华文明就向前迈进一大步。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盲目排外;既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不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既要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又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思维习惯,谦虚地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和长处。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和开放心态,在国际交流中我们才能博采众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以宽广的视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全面进步,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发言权越来越大,这必然引起那些长期惯于以我为主的少数国家的担忧,甚至是恐惧,于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不友好动作出现了,这些不友好动作在国际上还有不小的市场,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要让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不仅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且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影响深远。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永恒的,如果各国的人民认识和了解了真实的中国,那些为了选票而想愚弄选民的谎言就会不攻自破。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政府做好自身的工作外,我们国民的心态和表现也十分重要。要在自信、开放的基础上,以尊重和包容的胸怀,主动加强对外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方式上要注重政府和民间、团体和个人、官方交流与市场运作并举,尤其要鼓励国民个人间的交往与交流。同时,要改进文化交流工作,研究和学习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熟悉的语言习惯进行坦诚而谦逊的交流,不为眼前的利益而强求对方,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和理解,努力做好人的工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除极少数敌对者外,偏见和误解就一定能够逐渐消除。(刘玉珠/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