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背景

2008-09-16 08:56:55来源:人民网

  【本章提要】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安定牵涉中国全社会的安定;中国农民的权利保障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和地位的反映。从农村改革开始到2003年前后,农村改革以“减弱控制”为主要特征;2004年以后,农村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农村公共品供应为主要特征。中共十七大以后,农村改革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新阶段。伴随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1978~2003年,农村经济发展还在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资源,特别是农村资金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不断流入城市经济部门。2004年以后,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安定牵涉中国全社会的安定;中国农民的权利保障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和地位的反映。中国近3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可以从多方面概括,其中这样一条会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成也农村,败也农村。中国市场供应充足,物价稳定,出口竞争力强劲,经济增长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与农村改革先走一步并获得成功有密切关系。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总结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对于开拓改革思路,推动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背景

  一、农村社会转型的观察视角

  这些年来,中国农村问题持续成为社会观察和评论的热点。社会各界的评论主要是从三个层次上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从政府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是谈论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政府在农民增收中的经验。第二个层次是从同情心的角度对农民问题做出评论。第三个层次是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农村社会转型中农民的历史角色。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容易把握住改革大局,避免被一些“假问题”所迷惑。

  二、农村社会转型的一般性与中国的特殊性

  现代化的本质是制度变革。第一项是对财产权利的保护,尤其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第二项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所有国家现代化成功的秘密不过是确立了这样两项最基本的制度,农村社会转型当然也不例外。为建立这样的制度,从改革的基本操作层面看,改革者不可避免地面临最具有颠覆性威胁的三个方面的社会冲突,第一个是国家和社会的矛盾(涉及横向分权);第二个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涉及纵向分权);第三个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涉及要素分权)。这三方面冲突的每个方面都与农村社会有关。

  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转型始终离不开自己的特殊问题。所谓“三农”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农业是效率问题,农村是就业问题,农民是权利问题。

作者:党国英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