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增强七个意识 创新文化发展

2008-09-17 16:23:06来源:人民网-《河北日报》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中,文化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文化工作必须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新贡献。
  第一,增强机遇意识,敏锐把握机遇并善于把潜在机遇转化为实际举措,这越来越成为文化建设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差距在于有没有洞察机遇的智慧、抓住机遇的勇气、用好机遇的办法。当前文化工作虽然面临复杂的局面和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又是客观存在而近在咫尺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两大一新”的文化建设要求,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日渐浓厚,文化建设环境明显优化。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推动党委、政府日益把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发展布局,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沿海强省的宏伟目标,为推动我省文化领域的区域协作、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创造了新条件、提供了新空间。要站位全局谋文化,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彰显价值。要跳出文化抓文化,把文化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融入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以积极有作为的姿态提供文化服务,创造互利合作机会,推动自身快速发展。只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机遇,不忽视、不放弃每一个可能给文化建设带来发展变化的新政策、新举措,勇于探索、主动介入、因势利导、借力发展,就能够把外在的种种机遇转化为文化自身的发展机遇,为文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不断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增强品牌意识,肩负起代表和宣传河北文化形象的重要职责,这越来越成为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核心要求。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来看,当代各种经济要素流动加剧,哪个地区最受关注,哪个地区就有吸引最大资源的可能,富于魅力的区域文化形象无疑将提升一个地方参与竞争的实力。基于这种考虑,文化建设被赋予展示和代表区域形象的重要职责,其中“品牌”无疑最具“形象代言”的独特作用。从文化本身来讲,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性文化,也是一种品牌竞争的文化。没有品牌意识,没有过硬的品牌和品牌效应,在国内国外都很难立足。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舍得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革除束缚文化艺术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坚持人才兴文,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以文化名人带动文化品牌,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艺家、一批业务精深的工作骨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后起之秀,为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形象塑造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
  第三,增强民生意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成深受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这越来越成为党委、政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民谋文化福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素质提高上受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上受益,鼓励支持群众自办文化,进行文化创业、文化创富;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上受益,围绕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的全方位需求做好工作。因此,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使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增强产业意识,不仅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在各项文化工作中探索建立产业化机制,这越来越成为党委、政府衡量文化部门政绩的重要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文化属性的认识日益全面深入,在确保意识形态属性的前提下,强化文化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日益成为搞好文化工作的认识基点。从文化自身发展趋势来看,不仅文化产业的比重在日渐增大,产业化的运作机制也日益拓展,公共文化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成为重要运作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越来越紧迫。我们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决定文化前途与命运的生命线来看待,认真谋划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抓好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等本体产业的发展,形成核心层企业集团;二是推进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优化国有文化资产配置,引导社会投资,扶持非国有经济实体成长与发展,建立多元化文化经济格局;三是增强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知识型产业如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等产业的关联效应;四是积极促进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立足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加大文化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文化发展的外向度和竞争力。
  第五,增强融合意识,坚持开门办文化,主动加强与相关行业的融合,这越来越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模式。“开门办文化”,就是要善于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来发展文化事业。一要争取领导支持,让文化工作切实在党委、政府领导那里挂上号、摆上位,引起重视。二要推动文化建设与其他基本建设相融合。要适应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把提升文化品位作为增强城镇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靠文化提品位、树形象、扩影响、显个性、增活力,在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城镇品位,延续区域文脉,增添城镇灵性,提升城镇的综合竞争力。三要加强部门配合,与多个部门加强工作上的沟通与联络,在政策、项目、活动、工作上形成合力。四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第六,增强开放意识,走出“小文化”的工作定位和“小圈子”的运作模式,这越来越成为新时期文化工作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必须撇开部门意识,以更开放的视角、更开阔的思路推动工作、设计活动,承担起党委政府赋予的“大文化”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要增强现代化、国际化观念,勇于到大舞台、大媒体、大市场上去展示河北文化的魅力,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七,增强改革意识,既要制定改革的路线图,又要排出改革的时间表,这越来越成为文化战线不得不打又必须要打好、打胜的一场硬仗。尽管文化体制改革错综复杂、困难重重、曲折前行,但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没有变,改革的方向、原则、思路没有变,改革不断由点到面、由浅向深发展,目前则进入了改革的关键阶段。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改革主管部门和各改革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在认识上不能瞻前顾后,要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管理和督导,坚定改革成功的信心和决心,以开放的、有为的态度参与支持改革。每个部门、每个单位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准改革条件最好、最易取得成功的部位和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力求取得突破,探索改革经验,为改革向纵深拓展创造有利条件。改革要着眼于发展、有利于发展,以能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标准,不能作秀、摆样子、走过场,更不能以牺牲公共事业、国有资产和群众利益为代价。必须积极寻求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重点是推进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转企单位发展的财税政策,适应文化行业特殊工种特点的退休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文化事业的政策等,以保障和促进改革顺利进行。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一要增强市场的观念,改变与市场相脱离的计划经济模式;二要增强改革的观念,自觉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三要增强创新的观念,改变墨守成规的工作习惯;四要增强精细管理的观念,解决管理粗放的问题。
  (作者系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
作者:冯韶慧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