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不是要放慢发展步伐、否定改革开放,而是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改革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作出的最新论断,是对一个时期以来那些怀疑和非议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的种种杂音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我们党和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出的最强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我国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开放从对内到对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进程波澜壮阔。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特别是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不竭动力。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党之所以能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之所以能不断提高,都是与我们党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方面道理也要讲够。”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改革开放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使我们的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我国虽然通过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这些问题虽然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体制机制还存在弊端。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不深化改革,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也难以高效有序地运转;不深化改革,经济结构就难以得到有效调整和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真正落实。改革越是进入攻坚阶段,越会引发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越是容易引发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甚至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这都是改革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不是要放慢发展步伐、否定改革开放,而是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改革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明显增多,包括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特别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上学贵、上学难,看病贵、看病难,住房价格上涨过猛等问题,无不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应对措施上,在加大投入、增加供给的同时,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民生难题。
改革开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当前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是由于发展不充分带来的,这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带来的,这就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性因素,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必须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而要落实好这些要求和任务,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功夫。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社会体制,调动一切经济因素和各方面资源,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开放取得更大成效。(钟坚/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