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新闻出版辉煌30年(一):从“书荒”到“书海”

2008-10-07 17:10:08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国庆长假期间,广西柳州市民在书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图书市场变得繁花似锦——200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48283种,其中新版图书136226种。 新华社记者 刘广铭 摄

    编者按:30年改革开放,30年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见证了中国的繁荣富强,也见证了新闻出版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新闻出版业3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留在记忆里的,不仅有一组组数字、一件件大事,更有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以及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回望新闻出版业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有奋斗者的心血、探索者的足迹、失败者的泪花,更有成功的经验、历史的启迪——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深化改革,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

    30年,有太多的喜悦之情要抒发,有太多的希望梦想要表达,有太多的珍贵瞬间要记录。本报今起开辟《经典中国·新闻出版辉煌30年》专栏,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30年前,想买一本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排队,需要领书号,甚至需要托关系;30年前,可选择读的书太少,几乎是出版社出什么,大家就读什么。总之,那个年代的读书,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酣畅淋漓。30年,在时间的概念里不算很短,也不算很长,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

  现场还原——30年前的“黄牛党”

    “黄牛”这个行当或许最早出现在新华书店门前。30年前,全国人民的主要读物是毛主席著作。1978年,全国有出版社105家,出版社除了主要出版课本外,就是出这一类的“红色经典”。1978年,为解决“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书荒,出版界想了不少办法,比如紧急重印35种中外文学名著,这一举措甚至动用了国家准备印刷《毛泽东全集》的储备纸。

    于是,新华书店门前排长龙的记忆,出现在从那个年代走来的诸多学人的叙述中。那年“五一”期间,人们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新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队,等待这些书的统一发售,《子夜》、《儒林外史》、《悲惨世界》、《哈姆雷特》等曾遭封禁的文学名著,被抢购一空。购书都需要排队、“领号”,“领了号也不能放开”,“因为人太多了,怕混乱”。于是,有人开始“倒书”,“黄牛”应运而生。这一场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多少有些滑稽,因为图书市场早已在这30年里变得繁花似锦——2007年,全国出版社发展到了579家,共出版图书248283种,其中新版图书136226种。

    老少皆宜——曾经的阅读“标尺”

    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刚刚从“文革”的文化废墟中走出来,要恶补文化的心理使我国进入特有的“阅读饥渴”时期。已故作家王小波对这场“书荒”曾有过幽默的回忆:他偷来的一本《变形记》在众人的争相传阅下,最后竟然变成了“一卷海带的样子”而无法辨别书的本来样貌。

    那个时期,形容一本好书可以用到这个词——老少皆宜。下至十几岁的学生,上至半百的学者,枕边放着的可能都是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可以用“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高尔基的名言来概括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阅读,那么,进入80年代中后期,人们不再满足于全国上下读“经典”了,由于“本土作家”还不能及时“到位”,挖掘港台出版资源成为弥补当时缺憾的重要举措。于是,这一时期,武侠有金庸、古龙,言情有三毛、琼瑶,图书购买中的“性别差异”有了最清晰的一次显现。

    90年代,阅读越来越多样化、分散化。以刘晓庆、赵忠祥等为代表的“名人出书”,以余秋雨《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出版”,以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为代表的“平民著作”,以《学习的革命》、《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为代表的“实用型出版”,有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为开端的网络文学……从这时开始,图书出版的分众化越来越强:年龄、性别、职业、个性都成为标尺,出版社也开始有所选择地开始精耕细作。

    在9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出现了第一份畅销书排行榜。如今,各种不同类型的畅销书排行榜已经遍地开花,一份份品貌不一的畅销书榜单的出炉,意味着中国大陆畅销书记录模式从模糊化向精准化迈进。

  开架售书——一面玻璃“拆”了几十年

    在朝阳区档案馆1978年的一份档案里有着这样的记录:“今年九月七日,新华书店双井门市部在全国大好形势的鼓舞下,首先实现了敞开售书。这样做的结果,既方便了群众,又以实际行动揭批了‘四人帮’,恢复和发扬了图书工作的优良传统。”

    “70年代的书店里还有二柜三柜,我只凭介绍信进过二柜,三柜就不是一般人进得了的了。王府井新华书店北边的机关服务部有介绍信也能买到好书,动物园的新华书店虽小门类也很全,进不去的就是绒线胡同东口的书店,部级才有购书证……”从新华书店建店以来,售书方式都采用柜台售书,书店四壁摆上书架,架前透明的玻璃柜台将营业员与读者隔开。读者在柜台里、书架上看到中意的图书,需要向营业员开口索取,“一般让人拿个两三次,就觉得不好意思了,买也难受,不买也难受。”1978年9月经过审慎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新华书店决定从双井门市部开始试点,尝试一种全新的售书方式——开架售书,类似于现在的图书“超市”。这是新华书店自1937年创办以来第一次真正与读者“面对面”。

    渐渐地,人们买书的选择也多了起来,“文革”后第一家民营书店学勤书店出现在杭州中山南路上。随后,全国一大批民营书店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过去集中统一经营和计划安排下新华书店系统布点不完善,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图书流通需求的压力。1994年11月,广州购书中心开业,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开国内建设大型书城的先河。之后四川图书发行大厦、安徽图书城、上海书城、北京图书大厦、深圳图书城等拔地而起,中国拥有了全球最多的超级书店。

    如今,读书已经从“需求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过渡了,舒适的坐椅、舒缓的音乐、醇美的咖啡已经成为许多书店的“另类招牌”。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也可以足不出户就买到心仪的图书,当当网、卓越网的网点都已遍布全国几百个城市。同时,你也可以不买书、不借书而选择网络阅读了。据今年发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以36.5%的比例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暂且不去探讨网络阅读的利与弊,传统阅读是否到了拐点,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30年,阅读在继续,改变在继续。(记者 牛春颖)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