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竞争力从何而来(经济聚焦)

2008-10-10 08:48:1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瑞士时间10月8日下午3时,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向全球公布《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北京时间10月8日晚9时,作为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大陆合作伙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和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在天津同时公布了报告信息。

  全球竞争力中国跻身30强,继续领跑“金砖四国”

  以举办达沃斯论坛而闻名于世的世界经济论坛,是目前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最著名的机构之一。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很多指标排名上升,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大陆排名由去年的34位上升4位,跻身前30强,继续领跑“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被合称为“金砖四国”)。印度则由去年第48位下降至第50位,俄罗斯由去年第58位升至第51位,巴西由去年第72位升至第64位。

  全球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美国、瑞士、丹麦、瑞典、新加坡、芬兰、德国、荷兰、日本和加拿大。位居中国大陆之前的亚洲经济体,包括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特区、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

  报告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9.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中国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经济多元化方面成就斐然,在减少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中国巨大的GDP使其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鉴于中国在全球具有仅次于美国的巨大市场规模,可为在华企业获得规模收益与丰厚利润提供广阔空间。

  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领先多数国家,但也面临挑战

  今年的134个参评经济体中,共有超过12000位企业领导者接受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影响每个经济体商务环境的众多因素。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郑华章博士介绍,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全球竞争力指数水平由基础条件、效率推进、创新与成熟性三大因素决定,三大因素又被具体为12项: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务成熟性、创新。

  报告认为,中国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但宏观经济环境仍然保持良好。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全面领先主要发达国家,但在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比存在明显劣势。

  根据报告可以看出,与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相比,市场规模是支撑中国全球竞争力的强大优势。中国面临保持快速增长和价值链升级问题。随着工资成本的上升,生产率必须随之提高。这对中国意味着两点:首先,必须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即制度、基础设施、公共健康和初等教育等方面的质量,并继续保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其次,还需要改善效率推进因素,特别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对信息通讯技术和其他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利用能力,并提高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和金融市场成熟性。

  报告提到,中国的金融市场成熟性仍然不足,但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正在采取措施解决。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卓越表现,不应掩盖在保持竞争力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如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绝对贫穷人口分布广泛等。中国已达到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无法单纯依赖丰富的低成本要素投入来维持增长。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