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通胀压力
去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呈上涨之势,抑制通胀已成当务之急。与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出现的几次通胀相比,这次通胀压力的起因有很大区别。其基本原因是,第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人均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过去很长时期内低价使用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局面不能维持下去了。举例来说,近年来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并不是因为中国现在真的缺少劳动力,而是因为按照过去一二十年变化不大的工资待遇水平招不到人了。这种我们称其为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遇到的,否则就不会出现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我国转移产业的现象。第二,过去我们对一些能源资源产品实行价格管制,导致价格扭曲。随着这些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价格管制也很难再维持下去,而价格上调或市场化改革将成为短期社会物价水平上升的推力。第三,我国经济正在融入全球化进程,能源资源对外依赖度较高,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暴涨,我们必须适应并作出调整。所以,这次通胀是发展阶段、体制转轨和融入全球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出现,并非短期之内可以消除,我们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正确认识和应对这次通胀压力,化挑战为机遇,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这次通胀,并不完全是坏事,应对得当,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增加,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属治本之策,中长期内将有助于价格回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对加快国内的结构调整、提高我们对国际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也是一个机会。
治理这次通胀,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但作用较为有限。抑制和化解要素成本上升引起的通胀,关键是经济中要出现新的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动力。最重要的是,在过去很长时期内我们所依赖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后,能够形成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环境友好、可持续的新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有大的突破。其中,具有实质意义的是要过两关。一是理顺要素价格的“市场关”。目前我国经济中的诸多失衡现象,如过多依赖外需、高耗能耗材工业发展过快、环境污染严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基本上都与要素价格扭曲所造成的低估有关。而解决扭曲的基本办法还是走市场化的路子,舍此并无他途。二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关”。在企业动力、预期、人才、机制、外部网络、金融服务等方面,都要适应创新的要求,使创新逐步成为多数企业特别是那些领导型企业获利和竞争力的来源。除了技术创新外,组织和制度创新也很重要。事实上,没有后者,前者也难以取得大的进展。
总之,这次通胀既是挑战,也是“逼着”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治理这种类型的通胀,不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更需要结构转型和微观基础的改造;不仅中央政府有责任,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有责任。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思想认识基础。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