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把握的一些问题

2008-10-13 16:29:34来源:北京日报

  1、为什么说综合创新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说,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综合创新。过去我在文章中提到过1986年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也提到过江泽民同志1991年的“七一”讲话,其中都强调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充分体现了综合创新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讲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样体现了综合创新的精神。在此之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理论上的综合创新;讲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基本特征统一在一起,当然也体现了综合创新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和谐思想资源,但有些资源就不足,比如民主法治,就需要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没有综合创新的眼光和气度,就难以建成六个方面基本特征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综合创新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它的灵魂。

  2、怎样理解文化发展领域中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兼容”问题?

  综合创新是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概念,它不仅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而且也非常符合我们这个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现在不仅马克思主义派讲综合创新,而且文化保守派、自由派都讲综合创新,有的虽然不这样讲,但实际上也是走的一条多种文化资源互相借鉴、互相利用、互动互补的道路。在今天多元化的时代,持排他性的一元单线进化观念的是极少数,许多人都表现出了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的“兼容”、“综合”趋向,只是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问题上,在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兼容”的关系问题上各派的取向不同。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是非常明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一元主导”的,但是它并不排斥科学、民主、法治、现代化,以及自由主义和儒学中的某些思想资源,它们都可以作为“支援意识”而被兼容,或者说辩证地综合进来。(以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方克立作答)

  3、为什么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进军令。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求、把握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否则,不按规律办事,来一场文化“大跃进”,就会事与愿违,使文化发展遭受挫折。

  4、“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文化发展就其本质来讲,是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部分,与此相对应的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文化生产力无疑是属于精神生产力。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和突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响应党的十七大的号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必须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转变;必须增加生产力中的文化要素,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增加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减少;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可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在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5、为什么不能像发展制造业那样来发展文化?

  文化生产是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物质形态的主导特征;文化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供求关系上看,经济运行的规律是需求创造供给,以需求为出发点组织经济运行才能更加有效。文化则相反,是供给创造需求的产品。我们常讲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物质需求大家都比较好理解,比如对住房、汽车的需求等。而文化需求则很难说明白具体是什么。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人类知识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运用,当文化积淀、文化创意成为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产品后,它才会有需求。比如《红楼梦》,是当它被写成小说以后才有需求。没有写成之前,谁能说出他的文化需求是《红楼梦》呢?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精神生产的特点来发展文化,从努力多创造优质产品的供给入手,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不能像发展制造业那样来发展文化。

  6、为什么说在文化事业领域绝不能搞市场化?

  文化事业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其主要特点是原创性和公益性,前者突出地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后者突出地反映在提供给公众的文化设施上。这就要求文化事业发展,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由政府或公益性组织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证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享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反映和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风尚和价值观。虽然文化事业发展也存在文化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但不以赢利为目的,在文化事业领域绝不能搞市场化。(以上由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秘书长张弛作答)

  7、怎样理解文化是创造力的源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会感觉到,过去文化时常是一个忠顺的仆人,它是政治的仆人、经济的仆人。现在不一样了,中央做出这样的定位,从全世界和我们的国家来看,文化从社会生活舞台的后台走向了前台,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配角成为了主角。实际上,文化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并不是新词。真正的新提法是,文化是创造力的源泉,以前从没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为什么把文化看成是创造力的源泉?从理论上来看,这是中国共产党登高望远式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的把握。

  8、我们应确立哪些新的文化理念?

  在即将到来的文化时代,在文化扮演社会生活主角的时代,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文化时代不会自动地把好处平均地分配给所有国家,文化时代不是一场人人可以出席享用的盛宴。我们要确立以下几种文化理念:文化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的理念;文化是无形资产的理念;文化发展具有独特规律的理念;发展文化贸易是主动调整贸易结构的理念;文化发展能优化产业结构的理念。

  9、为什么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为摆脱“旧世界已失去,新世界未建立”的文化无根状态。第二,为克服“说法”与“活法”的脱节。现代西方的文化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危机是“圣贤失语了”。这几年,我们从一个独唱的社会转化为一个复调的社会,要表述、描述、批评或歌颂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必须构建一种复杂的、丰富的语言系统。不然,就难以协调全社会。第三,为改变意识形态的创新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的文化原因是什么?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某种僵化、空洞的东西把人说烦了、说厌了、说恨了。

  1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难点何在?

  第一,“多时态共存”困境下共识难以形成。正如李大钊曾指出的,中国今日生活现象矛盾的原因,全在新旧的性质相差太远,活动又相邻太近。

  第二,旧的意识形态的习惯难以改变。政治文化中的正当信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向应然的道德层面,二是指向可行的操作层面。以往的意识形态中几乎只有第一层面,它包含几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把“重要”变成“唯一”的思维方式;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重理轻情、重自觉轻自发、视欲为恶的思维方式;重“主义”轻生活的思维方式;“人要完人,金要足赤”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第三,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图像符号逐渐占据文化的支配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

  第四,最大的难题或者说考验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必须要有一批精英人物在口头赞同这一系列的价值的同时,也在行动上践行这些价值,甚至随时准备用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去捍卫、担待这一些价值;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必须有理想主义的光环并以真善美为目标,但它同时必须将中国的历史传统作为营养液、将整个社会文化作为生存环境和土壤。(以上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周熙明作答)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