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新医改方案提出公众基本用药拟国家统一定价

2008-10-16 10:19:01来源:新京报

     酝酿多时之后,新一轮中国医改方案(下称方案)在十月十四日全文公布征求意见。方案的核心,是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方案提出,公众基本用药将由国家统一定价。

    方案亮点体现五关键词

医改方案的亮点可用五个关键词体现,分别是: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均等化、公益性。

方案表明,医改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制度将在10年内基本建成。为此,要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的建设。

除了宏观目标和架构外,方案也提出了近期的任务。包括明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等5大重点。

方案说,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

医疗服务价格将适当调整

医改,老百姓最关注的是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对此,方案确定,此二者的定价机制将同步改革,根除“以药养医”的痼疾。

一方面,政府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另一方面,将建立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药品名录,退出药品集中招标体系,基本药品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定价,并提高报销比例。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关键之一。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将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鼓励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在人事方面,方案指出,将在公立医院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方案同时要求,采取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政府卫生投入明确增幅

方案称,我国将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要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在改革的节奏上,方案依然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近期要力争在“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以药补医、规范运行机制和卫生投入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具体试点地区和单位,由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选择。

医改方案提要 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这一制度基本建立。

完善四体系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3.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近期五重点

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明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初建国家基本药物制: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健全基层医卫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

促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药品外包装拟推行标示价格

- 方案摘录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

基层医疗机构全用基本药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

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等体系。

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加强政府监管抑制药价虚高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行在药品外包装上标示价格制度。

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行为。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

- 专家解读

基本药物制可减轻药费负担

林洪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

生产环节的混乱无序和使用环节的不规范是导致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这将规范药品的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将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挤掉药价中的水分。

同时,还要逐步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老百姓的药费负担。

吴松(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药品市场现在有很多奇怪的现象,就是不断有新药在上市,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多数并非临床需要,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每个新品种上市,因为不具有可比性,定价一般都会很高。即使是国家普遍降价,仍有利润空间。

因此,政府改革药品定价机制,对新药和专利要实行上市前的经济性评价,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非常迫切。 

- 方案摘录

农民工医保将实现异地接续

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0%以上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公益性组织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

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相关经办机构正常经费。

加强医保基金管理使用监管

促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协调和衔接,做好城镇职工医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积极做好农民工医保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服务等政策衔接。

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健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行机制。

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

- 专家解读

多层次医保体系全民覆盖

白重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

《征求意见稿》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并且也已经着手在做了。“这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因为医疗费用高,往往是一个人生病全家都被拖垮,如果有比较好的医疗保障体系,‘看病贵’就能有所缓解。这项制度是在看病就医方面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新农合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三者为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奠定了基础。

孙洁(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障最迫切的问题是,中西部的农民工到东部打工,得了大病的医药费的报销问题,从目前的发展方向看,应该是由工作所在地负担,可以体现医疗保险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而农民工的问题实际涉及到地区之间利益的问题,农民工肯定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在加大地方政府的职责的同时,如果出现资金缺口,中央财政应提供必要的补贴,因为农民工毕竟是个过渡性群体,最终还是会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 建言小帖士

公众可在线建言医改

医改方案10月14日至11月14日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在线建言医改

作为医改方案出炉和实施的主导机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昨天表示,医改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10月14日至11月14日,各界人士可通过信函、传真或网络邮件方式返回意见。

目前,在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的官方网站上,点击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版全文,各界人士可针对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医疗改革的各个层面,在线提出具体意见。

信函请寄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新华大厦18号信箱,邮编:100045)

传真请发至:(010)88653150

网络邮件请登录:http://shs.ndrc.gov.cn/yg

公立医院拟收“处方费”

【医疗服务体系】

- 方案摘录

药品购销拟实行差别加价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公立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如处方费等)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要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

要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 专家解读

公立医院改革是最迫切难题

李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医改中最迫切,也是最难解的问题。

政府加大投入只是一个方面,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首先是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按照区域的人口、经济水平和医疗需求,厘清合理的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以及服务范围,由政府和区域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比和流动。

同时,公立医院自身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是重中之重,这其中包括: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医疗服务收费改革,诊疗行为的规范,药品加价的改革等,这次医改方案中都有详细的提及。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方案摘录

城乡基本卫生服务将均等化,要推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明确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细化服务和考核标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和农民工卫生工作。

- 专家解读

“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

葛延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卫生工作中的“重医轻防”“重城轻乡”等弊端明显,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弱化,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三分之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有三分之一甚至瘫痪。2003年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这意味着我国居民将不受年龄、地域、职业等限制,均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前提,坚持预防为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卫生投入绩效的最重要手段。(本报记者 魏铭言 李静睿)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