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中国经济如何持续繁荣
2008-10-22 10:09:32来源:中共共产党新闻网-解放日报
●主持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陆 铭
记者 柳 森
●嘉 宾:张 军(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何 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世界经济》主编)
杨其静(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风高浪急。在此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能否独善其身,并延续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中国经济未来可否持续繁荣,又将取决于对哪些关键问题的良好把握?
主持人:中国经济在经过30年的改革和转型以后,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学家纷纷以“站在十字路口”来形容中国经济目前的处境。而去年以来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世界金融海啸,更是为未来的世界经济图景注入了不确定性。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当下这个世界经济下行周期的来临,对于中国经济将意味着什么?接下来又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
张军:此次金融危机尚处发展阶段,其影响将随着时间不断释放。可以看到的是,如今美国最大的问题已经从华尔街走出,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旦美国经济受挫,美国人的消费需求必然受到抑制。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对中国出口贸易都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影响。尽管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还需进一步估计,但我国能否在适时适度把握宏观调控路向的基础上灵活应对,非常关键。
主持人:看来,情势之严峻,已容不得我们不抓紧判断:华尔街金融危机究竟会以怎样的机制将影响传导至我国?
杨其静: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传导链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本国金融机构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受挫,影响人们对于整个经济的信心,进而冲击到产业。如果这一链条存在,这个危机对于经济体的冲击会很大;如果不存在,那么这个冲击的影响就有限。另一条,则是通过出口。目前,我国尚未改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出口贸易预计会受到不小冲击。但我们也不要过于悲观,因为我们出口美国和发达国家的主要还是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比较少。具体到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究竟几何,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关键要看危机对于国内产业发展的冲击有多大,它正以或者将以怎样一个机制将危机传导至国内,又将以怎样一种方式影响我国实体经济。
何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在积累了高额外汇储备之后,中国已成为美国次贷危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我们不能低估这个影响。
张军:也许,对于中国而言,想办法制止此次危机进一步蔓延,与全世界携手不让事情变得更糟,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主持人:在此宏观背景下,未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何帆:关键在于我们的政策取向。如果只是“救火”,那么,不仅很难改进我们一直以来力图有所转变的经济结构,还可能因为贸然放松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死灰复燃,而由此再度滋长的流动性,很可能会在找不到投资意向的情况下,再度流向股市、楼市形成泡沫。这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点。
第二条路,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即从产业政策着力,改变现有经济结构。此次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警示我们,要使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那么逐步降低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加快非贸易部门的发展,是谋划中国经济未来持续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转型、“调头”,是中国制造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现在,我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在搞制造业出口,当前要通过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使我们有竞争力的制造企业转而深耕国内市场,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研发能力,向一个真正的品牌企业发展。若能如此,我相信,中国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会在这次危机以后出现。而如果不做研发、不做品牌,不能化危机为转变契机,那么低端制造的瓶颈,可能会永远也突破不了。
主持人:那么具体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方面?
杨其静:30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获得长足发展,与我们一开始就把握好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无关系。所以,如今对中国而言,能否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抓好中国经济内需不足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就非常关键。一旦内需起来了,还可以进一步带动产业升级。当然,众所周知,刺激内需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产业升级,不仅缺不了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助力,且非心向往之即可推进。其原动力不仅在于市场本身,还在于企业家的发现力。
何帆:除了拉动内需,我们还必须考虑打开一扇门,让众多过冬能力有限的企业也能够有机会,到有发展潜力的其他领域去寻求发展。这扇门,就是潜在需求巨大、赢利空间可观的服务业。而且,中国若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一个发达的服务业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比如,如果物流配送跟不上,金融服务不发展,中小企业就无法起来;如果教育、医疗卫生不开放,人力资本也很难提高。而如果我们无法为下一步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那么,我们未来的发展瓶颈一定不是硬件,也不是配套措施,而是人力资源。
张军: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结构改革。比如,资源价格如何定义?如果长期不改变能源价格扭曲,不仅不利于中国资源、中国制造的合理定价,不利于改变粗放式的生产、用能方式,更有可能给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环境问题和资源耗费问题。然而,要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并不简单。面对当前非常严峻的形势,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真的要用科学发展观对过去的发展方式做一个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改革的深入。
记者 柳 森
●嘉 宾:张 军(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何 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世界经济》主编)
杨其静(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风高浪急。在此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能否独善其身,并延续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中国经济未来可否持续繁荣,又将取决于对哪些关键问题的良好把握?
主持人:中国经济在经过30年的改革和转型以后,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学家纷纷以“站在十字路口”来形容中国经济目前的处境。而去年以来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世界金融海啸,更是为未来的世界经济图景注入了不确定性。现在大家都很关心,当下这个世界经济下行周期的来临,对于中国经济将意味着什么?接下来又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
张军:此次金融危机尚处发展阶段,其影响将随着时间不断释放。可以看到的是,如今美国最大的问题已经从华尔街走出,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旦美国经济受挫,美国人的消费需求必然受到抑制。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对中国出口贸易都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影响。尽管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还需进一步估计,但我国能否在适时适度把握宏观调控路向的基础上灵活应对,非常关键。
主持人:看来,情势之严峻,已容不得我们不抓紧判断:华尔街金融危机究竟会以怎样的机制将影响传导至我国?
杨其静: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传导链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本国金融机构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受挫,影响人们对于整个经济的信心,进而冲击到产业。如果这一链条存在,这个危机对于经济体的冲击会很大;如果不存在,那么这个冲击的影响就有限。另一条,则是通过出口。目前,我国尚未改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出口贸易预计会受到不小冲击。但我们也不要过于悲观,因为我们出口美国和发达国家的主要还是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比较少。具体到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究竟几何,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关键要看危机对于国内产业发展的冲击有多大,它正以或者将以怎样一个机制将危机传导至国内,又将以怎样一种方式影响我国实体经济。
何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在积累了高额外汇储备之后,中国已成为美国次贷危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我们不能低估这个影响。
张军:也许,对于中国而言,想办法制止此次危机进一步蔓延,与全世界携手不让事情变得更糟,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主持人:在此宏观背景下,未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何帆:关键在于我们的政策取向。如果只是“救火”,那么,不仅很难改进我们一直以来力图有所转变的经济结构,还可能因为贸然放松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死灰复燃,而由此再度滋长的流动性,很可能会在找不到投资意向的情况下,再度流向股市、楼市形成泡沫。这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点。
第二条路,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即从产业政策着力,改变现有经济结构。此次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警示我们,要使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那么逐步降低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加快非贸易部门的发展,是谋划中国经济未来持续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转型、“调头”,是中国制造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现在,我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在搞制造业出口,当前要通过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使我们有竞争力的制造企业转而深耕国内市场,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研发能力,向一个真正的品牌企业发展。若能如此,我相信,中国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会在这次危机以后出现。而如果不做研发、不做品牌,不能化危机为转变契机,那么低端制造的瓶颈,可能会永远也突破不了。
主持人:那么具体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方面?
杨其静:30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获得长足发展,与我们一开始就把握好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无关系。所以,如今对中国而言,能否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抓好中国经济内需不足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就非常关键。一旦内需起来了,还可以进一步带动产业升级。当然,众所周知,刺激内需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产业升级,不仅缺不了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助力,且非心向往之即可推进。其原动力不仅在于市场本身,还在于企业家的发现力。
何帆:除了拉动内需,我们还必须考虑打开一扇门,让众多过冬能力有限的企业也能够有机会,到有发展潜力的其他领域去寻求发展。这扇门,就是潜在需求巨大、赢利空间可观的服务业。而且,中国若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一个发达的服务业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比如,如果物流配送跟不上,金融服务不发展,中小企业就无法起来;如果教育、医疗卫生不开放,人力资本也很难提高。而如果我们无法为下一步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那么,我们未来的发展瓶颈一定不是硬件,也不是配套措施,而是人力资源。
张军: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结构改革。比如,资源价格如何定义?如果长期不改变能源价格扭曲,不仅不利于中国资源、中国制造的合理定价,不利于改变粗放式的生产、用能方式,更有可能给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环境问题和资源耗费问题。然而,要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并不简单。面对当前非常严峻的形势,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真的要用科学发展观对过去的发展方式做一个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改革的深入。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