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中国土地利用本世纪前20年面临严峻挑战

2008-10-24 08:42:49来源:新华网

    2008年10月15日,黑龙江省密山市杨木乡土地整理项目从今年5月动工以来,进展顺利,目前正处于实施阶段,预计于今年年末前竣工,届时可新增耕地面积1400余亩。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王立彬)23日正式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中国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等严峻形势。

    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预期将分别达到13.6亿和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48%和58%,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拉动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进一步增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支撑。

    《纲要》也指出了解决中国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中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转变。

    《纲要》提出,目前中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等突出问题。

    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2005年全国人均耕地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优质耕地只占全部耕地的1/3。耕地后备资源潜力1333万公顷(2亿亩)左右,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态脆弱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

    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1997-2005年,全国灌溉水田和水浇地分别减少93.13万公顷(1397万亩)和29.93万公顷(449万亩),而同期补充的耕地有排灌设施的比例不足40%。

    建设用地粗放浪费较为突出。据调查,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的土地近26.67万公顷(400万亩)。全国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0.3-0.6,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00万公顷,退化、沙化、碱化草地面积达13500万公顷。

    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2007年开展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清查结果显示,全国“以租代征”涉及用地2.20万公顷(33万亩),违规新设和扩大各类开发区涉及用地6.07万公顷(91万亩),未批先用涉及土地面积15万公顷(225万亩)。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