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

2008-11-04 16:03:24来源:《经济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从此,教育这一振兴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教育率先冲破“两个凡是”的桎梏,从恢复高考到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强音。1985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教育改革发展全面展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于1994年、1999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作出了重要决策,推动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国现有学生近2.6亿人,专任教师1352万人,学校59.4万所,遍布城市和乡村。这个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一,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的新阶段。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198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艰苦奋斗,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进入新世纪后,坚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实施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颁布新的《义务教育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首先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2007年,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基础教育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教育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局面。2007年全国初中毕业生中,有801万人升入中职学校,有840.2万人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283.8万人升入高等职业学校,有282.1万人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第三,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直接推动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进入到21世纪。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历史性地进入到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23%,在学人数居世界第一。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成人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从扫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制度。在农村,通过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和各级各类农村学校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的农民培训网络。在城市,通过积极推进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等,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职工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建立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远程开放教育系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远程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第五,实施素质教育取得重要进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德育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使用新课程的学生累计总数达1.5亿多;落实“健康第一”的要求,广泛开展了全国亿万学生参加的阳光体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中考、高考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进入到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各部门齐心协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第六,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国家先后设立教师节,颁布《教师法》,对教师工资作出了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教育在改革中持续健康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重点加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顺利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聚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第六,促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和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建立健全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高校资助面超过20%,中等职业学校资助面超过90%。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乱收费、招生、就业、学校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人民更好地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第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体制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逐渐成熟,高校共建工作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教师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走出了一条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有力推动了教育现代化建设。依法行政不断深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深入开展。

  第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7部教育法律,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行政法规、规章,已经形成了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体系框架,教育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为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两个跨越”、“一个突破”、“一个重大步伐”和“一个确立”。“两个跨越”,一个是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一个是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一个突破”,就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一个重大步伐”就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框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经验,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开放;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和发扬忠诚、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断开创新时期教育工作新局面。总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指引着教育工作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二是让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初步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进入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都要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概括地讲,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到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将紧紧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概括起来讲,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各级政府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二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四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五要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规范管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六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七要通过制度创新,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