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报告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降至20.1%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刘铮、周英峰)国家统计局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都推迟了4年。中国人口年增长占世界人口年增长的比例从1982年的18.4%下降到2007年的10.3%。
统计显示,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0‰下降到2008年的5.2‰;总人口由1978年末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07年末的132129万人,年均增长1.1%,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进入平稳增长期。
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通常需要上百年。
中国城镇四分之三就业人员在非公单位工作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刘铮、周英峰)国家统计局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不断扩大。不仅繁荣了城乡经济,增加了财政收入,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统计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净增工作岗位420万个,占城镇每年新增岗位的58.7%。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体制打破了“统包统配”的僵化模式,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就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就业人数为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6838万人,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净增就业人数的1.85倍;城镇就业人数29350万人,增加了19836万人,增加的城镇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2.76倍。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刘铮、周英峰)国家统计局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担负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的抚养,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人口总抚养比从1982年的62.6%下降到2007年的38.0%。2005年后,人口总抚养比一直保持在40%以下。
“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负担较轻,还意味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社会需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非常有利。”国家统计局报告分析指出。
统计显示,中国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7年的19.4%;15岁至64岁人口比重从61.5%上升到72.5%,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4.9%上升到8.1%。老年抚养比上升速度远低于少儿抚养比下降速度,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