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讲述中国科学30年:自主创新创造中国奇迹
3月8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是万钢委员作《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共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发言。 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金秋的北京,明丽高远。素朴、典雅的科技部第七会议室阳光明媚。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这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掩不住的科学家气质,舍不下的科学情结。在长达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万钢副主席从科技人才到科技管理、从自主创新到科技进步……娓娓道来,讲述他见证的中国科学30年。
自主创新,创造中国奇迹
作为国际汽车业的翘楚,作为“海归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万钢副主席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有代表性的见证者之一。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正是万钢学有所成、建树颇多的30年。在这30年中,他既深入到了生产一线,又积极向科学前沿探索。
谈起国家在这段历程中的科技发展与进步,万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取得了许多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成绩斐然,比如:大力发展了现代农业技术和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发展人口与健康科技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的卫生和健康水平;加强了公共安全科技工作,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我们还依靠自主创新来推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他说:“中国实施了863计划,建设了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设立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推广。在信息技术、计算机、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医疗器械等方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此前,党的十七大着重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万钢说,这一系列的方针、举措无疑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
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
“现代奥运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为了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从2001年起,全国科技界结合北京奥运会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发挥团结协作和联合攻关的优势,开发和应用了大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一方面,为北京奥运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以及产业化的发展。”身为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组长,万钢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史上科技含量最高、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一届奥运会。”
人才辈出的30年
“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的科技人才。”万钢说,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已接近4000万,位居全球第一,研发人员总数达150万人。这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优势。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科技活动人员队伍的主要力量,科技队伍人才“断层”的现象已基本消除。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趋势正在增强,新的留学人员归国潮正在形成。“改革开放30年,我们自己的人才已经茁壮成长,在各地调研时我看到一大批年过而立或年届不惑的中青年人才正在蓬勃发展。”万钢说。
泱泱华夏,十数亿之众。中国是如何从30年前仅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今天的科技人力资源强国的?“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支持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万钢意味深长地说。
1978年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一年的春天,中国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那时起,中国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开始积极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工程,努力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制度。
万钢本人正是改革开放历程中涌现出的千万人才的杰出代表。
1969年,16岁的万钢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来到吉林省延吉市三道湾镇东沟村“插队”。虽说还未成年,但这个城里来的小伙子却并没有城市人身上“眼高手低”的弊病,相反干活很拼命。插队六年半,万钢不怕吃苦、摸爬滚打,几乎干过所有的农活:锄地、扶犁、赶马车、开拖拉机,当出纳员、会计、生产队长……
30年前的1978年,他毕业于东北林学院,1981年获得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硕士学位。作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扩大派遣留学生政策的受益者,1985年,万钢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了世界银行的奖学金赴德攻读博士。当年,万钢等一行人来到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他在学校的机械所读博士,同时给教授做助教。他这样讲述他当年的感受:“在这里我第一次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这里大学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查资料非常方便,而且资料内容之丰富是国内难以想象的,最关键的还是这里的实验条件非常先进……也正是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万钢在他的文章《带着梦想去留学》中写到:“回想留学德国的这段经历,对我整个人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我从一个学生一步步地成为有一技之长,能为国家做点贡献的人。然而,总结这一段成长经历,是国家的扩大派遣留学生政策给了我机会。”
1991年,万钢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5年后升任公司高级管理层。2000年圣诞节前夜,在德国奥迪总公司发展态势鼎盛的万钢收到了同济大学和科技部的邀请函后毅然辞职,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导、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主持汽车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后,万钢从德国“海归”到出任科技部部长再到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前后不到8年时间。
“作为新一代科学家,我们是直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光成长起来的。30年来,我们亲历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学春天带来的发展机遇,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