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下降难断言资金流出 原因尚待解析
部分资金外流是对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一种健康调整,降息对外汇资金流出的影响非常有限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在连续57个月增长之后,2008年10月首现下降。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外债管理处蔡秋生12月20日在“中国进出口企业第七届年会”上演讲时透露,外汇储备余额已从2003年12月以来首次下降。按月份算,目前已降至最高额1.9万亿美元之下。
央行官方网站的黄金和外汇储备表显示,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万亿美元。10月末和11月末的外汇储备余额尚未公布。
此前,在11月末的一个讲座会上,《财经》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一位官员处获悉,在9月外汇储备同比少增36亿美元之后,10月外汇储备余额和9月相比也出现了下降。
有报道称,10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降至1.89 万亿美元以下,较9月末的1.9056万亿美元下降逾150亿美元。
在最新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尚没有可靠的数据来分析外汇储备余额下降的原因。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尽管出口增长放缓,但由于进口下滑更加剧烈,10月和11月中国贸易顺差连续创历史新高,分别达352.4亿美元和400.9亿美元。
理论上看,在以贸易顺差为主的经常项目保持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余额下降意味着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且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绝对值超过经常项目顺差。而导致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有可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或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减少。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增长的确已呈放缓之势。商务部1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22亿美元,同比下降36.52%,为7月以来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64.18亿美元,同比增长26.29%,低于1月-10月的35.06%。
其实,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放缓的迹象早露端倪。央行数据显示,9月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同比少增36亿美元,且外汇储备增幅小于当月贸易顺差(293亿美元)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6亿美元)之和,表明有资本流出。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呈逐渐放缓之势。其中,第一季度增加约1530亿美元,第二季度增加额降至1270亿美元,第三季度进一步降至968亿美元。
但目前的资本流出,尚不能说明资本流向已经发生根本逆转,也不意味着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发生根本性变化。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受美国去杠杆化的影响,以及很多跨国企业都在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重组,部分资金外流是对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一种健康调整。
此外,欧元对美元贬值也是造成外汇储备下降不可忽视的原因。今年10月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剧烈下跌,跌幅一度接近10%。中国外汇储备中占一定比例的欧元资产,在换算成美元计价的资产时会产生汇兑损失。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因美国机构债价格下跌导致的美元资产的投资损失,也可能是采取现值法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下降的原因。
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下称新《条例》)8月6日公布并开始实施,也可能是导致外汇储备下降的原因之一。
新《条例》取消了境内机构和境内个人的外汇收入强制调回境内的要求,允许外汇收入按照规定的条件、期限等调回境内或者存放境外。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指出,按照新《条例》,国内出口企业的出口收入不一定要汇回国内;即使汇回国内也不一定卖给商业银行;即使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也不一定要完全卖给央行;加之7月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结束了加速升值的趋势,9月之后人民币还出现了比较强的贬值预期,导致国内企业对外币资产的需求增加。
此外,9月15日以来央行连续降息,加强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这也可能是一部分资金外流的原因。沈明高认为,降息对外汇资金流出的影响非常有限。但是,即使外汇储备从高位有所回落,也不会加强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从目前来看,关键是要防止短期内资金的大进大出,以及由此造成的国内市场和流动性的大幅波动。(《财经》实习记者 霍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