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陈锡文详解中美农业差距:美国1个家庭24000亩地

2009-01-19 15:43:58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美国先进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资料图: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中国经济网1月19日讯 (记者王娇雁)美国是世界农业强国,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中美的农业“国情”之间究竟有多大差距?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一篇文章中为我们做出了生动形象的讲解。

    陈锡文指出,目前美国一个家庭标准耕作面积高达3000英亩乃至4000英亩(1英亩大约等于6亩),这样算下来,一个家庭就是24000亩,几乎是中国一个乡的地。而从中国的国情看,中国想达到和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认为,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照搬欧美,更不能一蹴而就。

    陈锡文表示,中国农业怎么走现代化道路都绕不开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这个问题。中国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规模。然而,并不是土地规模越小越好,小规模有很多问题,但不顾国情盲目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也不行。只有我们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农民能够积极稳妥地逐步转移到二、三产业,迁移到城镇去,并在城里安居乐业,农地规模才有可能随之逐步扩大。

 

    背景资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07年年我国农业(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8627亿元,在总的GDP占比为11.1%。而据关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现有可耕地约1.52亿公顷, 牧场5.6亿公顷。美国农业人口虽然逐年下降,现只有600余万人以农为业,占总人口不足2%。


    相关新闻:

 

    陈锡文:我国已具备以更大力量支持"三农"的能力

 

    中国经济网1月19日讯 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详解《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

    他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以更大的力量支持“三农”的能力,不仅具备了工业为农业提供物质基础装备的能力,也具备了财政给农业更多补贴的能力。

    陈锡文表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陈锡文:我国有1479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经济网1月19日讯 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表示,到2007年,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了1479万人。


    他表示,在过去30年时间里,粮食单产不断提高。2007年粮食亩产已达到634斤,比1978年提高了88.7%。除了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外,其他农产品产量增长更多,有的农产品产量增加了几十倍,奶的产量与过去相比更是增长了大概100多倍。在农民收入方面,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扣除物价指数,29年间每年平均增长7.1%。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