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09-03-02 09:04:22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历经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西藏“3·14”事件以及汶川“5·12”地震,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受住巨大考验,保持了总体经济形势的平稳增长。新年伊始,为了扩大内需,国家民委协调有关部门提出了多项方案,继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即将迎来新的变化。

    2008年经济稳步增长 对外贸易成绩突出

    2008年,虽然遭受严重的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害,但灾后的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前3季度民族地区农业增加值增幅仍达5%,工业生产稳步增长。1至11月,民族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过万亿元,同比增长19.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229亿元。同时,民族地区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进出口总额达608亿美元,同比增长36.9%,超过全国19个百分点,出口总额达395亿美元,增长43.3%。西藏、新疆、贵州、广西等地对外贸易成绩突出,其中西藏自治区的进出口增速高达94.5%,位列全国第一。

    初步统计,2008年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形势良好,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30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9元,增长12.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6%,达3387元。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首次验收 260村达标

    200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民委制定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规划》实施3年多来,大大推动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司长乐长虹介绍,在2008年针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首次考核验收中,有26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本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提前实现了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饮用水、有安居房、有基本农田或草场,农民人均有粮、人均纯收入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的“四通五有三达到”目标,约占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总数的40%。乐长虹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强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力度,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投入资金每年达到了近6亿元人民币。随着投入的不断加大,突破了以往投入只能落实在行政村一级的局限,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向下属的每一个自然村延伸。

    同时,兴边富民行动在2008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08年加大了对兴边富民行动的资金投入,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6亿元,受扶持的边境县已从2007年底的60个增加到120个。同时还吸引和带动了大量其他各类资金投向边境地区,一大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特殊困难的项目得到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态建设、文化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边境地区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扩大内需 2009年经济战略全面部署

    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国家做出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民委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按照《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任务要求,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12个项目,之后又针对重点项目向国务院作了报告。

    乐长虹介绍,首先是支持民族地区茅草房、危旧房改造及牧民定居点建设。要“针对地方的具体情况,以及民族地区人民的愿望,在自愿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当地的民族特色,保护原有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以适应其逐步走进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其次,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扶持力度与加快兴边富民行动建设,研究支持特困民族地区发展,重点加强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提出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方案,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展民族特色旅游,重点对具有一定历史和规模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保护和建设。此外,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扶持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发展以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也是今年工作的考虑重点。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