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的自信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大展”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提出了“在生产中保护———‘非遗’保护的新概念。”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与会专家提出的一些富有创新而独特的观点也令人耳目一新。
有一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要说“越是民族优秀的越是世界的。”作为活态性流变的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无疑是一枝奇葩,代表着中华民族气质和自身的族群符号。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这些技艺在几千年的时间中成为永恒的文化空间,保存着我们民族的薪火,这种鲜明的气质和精神也成为了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无疑是农业社会的显著特征,它的技术内涵和文化属性都是张弛有道,从容不迫,和现代工业文明相比,属于慢节奏,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融入着自己的思想、情感、追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面对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活态性流变的资源持有者:传承人本身和传统技艺的文化生态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民族文化安全面对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都是我们眼前必须警惕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在此之前还颁布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和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规定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新疆传统手工技艺资源异常丰富,保护和发展如何实现和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掠夺性开发,生存土壤受到严重破坏,一些传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面临失传的危险。很多情形下,是博弈后的相互妥协,实现了新的排列组合,达到双方的均衡,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伤害却是难以弥补的。因为真实性和整体性恰恰是世界遗产的两个必备因素。
“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生产性保护为传统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如本次大展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文化产业领域扶持传统手工生产,振兴手工产业,走与现代工业并举共存、互补互益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由消极保护转向积极的生产性方式保护转变的重大实践。传统手工技艺将在文化产业机制的激励下拥抱生活、焕发活力、与时俱进,以活泼的文化生产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它的广泛价值,认识到传统手工技艺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适合家庭生产或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丰厚的人文蕴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以材料、技艺、样式、风格的独特性所构成的手工品格,使这些地区的手工产品已经成为文化附加值极高,市场竞争力颇强,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品牌产品。
2006年、2008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28项,其中传统技艺项目有186项。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255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为720项。文化部在2007年、2008年分别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7名,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人78名。新疆也公布了首批自治区级传统技艺项目名录,这些工作的展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
中国人文资源丰富博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用文化的自信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实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