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产业:中小城市寻觅“文化口红”
在国际金融危机拖累实体经济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却逆势而上,“口红效应”相当明显。但客观分析,文化产业的“井喷”还局限在大城市,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眼下仍处于缺少并执著寻觅“文化口红”的阶段。
11为何会小于1?
11小于1?这不是脑筋急转弯,而是辽宁省电影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照。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眼下的辽宁电影市场是“冰火两重天”:全省14个地级城市中,沈阳、大连的电影票房直线上升,钢都鞍山也不错,其余的11个城市则是惨淡经营。2008年,这11个城市的电影票房累计400万元,只相当于大连市一个影城的三分之一。
据记者调查,辽宁省第4大城市抚顺,历史高峰时曾有几十家电影放映单位。如今,这些电影院有的拆掉了,有的变成危房或消防检查不合格了,有的改作了他用,全市竟然没有1家仍在正常经营的电影院。辽西的中心城市锦州、边境口岸城市丹东、百年商埠营口,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城市都有数家专业公共电影院,如今也难觅可看电影的场所。
辽宁中小城市电影市场面临的窘境,并非个别现象。权威数据表明:近6年来,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以25%的速度递增,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近50%。但数据的背后是大城市“风景这边独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特大城市的电影票房收入占了全国的三成;北京有70家影院305块银幕,深圳有14家现代化多厅影城,对比之下很多中小城市却连一块银幕都难找。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坦承,我国除东部以外,大部分城市仍然没有现代化多厅影院,还有2860个县基本上没有电影院,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在艰难中执著寻觅“文化口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许多中小城市面临着文化产业设施缺失、资金匮乏、人才流失、观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但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很多地方没有放弃,仍然在艰难中执著地寻觅属于自己的“文化口红”。
地处辽西北的阜新,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面临转型。阜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爽告诉记者,这几年,阜新在文化产业上扬长避短,主要抓住玛瑙文化、旅游文化等“亮点”不放。阜新玛瑙储量占了全国的一半,300年前就是皇家贡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阜新玛瑙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洪斌,以及其他几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仍然活跃。从2006年被列入优势特色产业后,阜新市玛瑙企业已经发展到5000户,从业人员5万人,去年的产值达到5亿多元,成为全国玛瑙制品的集散地。此外,阜新市还把全球最大的废弃矿坑——海州露天矿改建成国家矿山公园,大力开展工业遗产旅游,5月份开始接待海内外游客。
辽宁省营口市近年来大力促进民营剧团的发展,全市已有民营演出团体103家。去年,这些民营剧团演出8356场,其中为农村演出2367场;观众达126万人次,其中农村观众52万人次。民营剧团的蓬勃发展,不仅进一步调动了社会力量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城乡文化市场的繁荣,而且为分流国有专业艺术团体人员提供了“蓄水池”,为部分有艺术特长的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机会。
寻找“文化口红”任重而道远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说,许多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方领导认识不足,财政投入少,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缺失。以电影院为例,除了娱乐功能外,还有着教育功能、宣传功能,除了商业属性外还有公益性。中小城市很难吸引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因此政府投入十分必要。近十几年来,辽宁中小城市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路宽了、楼多了、企业商场星罗棋布,但基础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却面貌依旧。有的城市建市20年了,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都没有建设,更不要说影院、剧场和其他文化产业的投资了。
二是一些中小城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细致可行的研究,停留在纸上的多,落实在产业上的少;零打碎敲的多,形成品牌和规模的少。记者在辽宁调查时发现,不少领导说起文化产业来滔滔不绝,也热衷于举办名目繁多的“××文化节”,但并没有仔细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细节。比如某地举办“×××母亲节”,年年高价请明星演员演唱一场,但曲终人散,对当地的文化旅游拉动有限。还有一个市的“国际葫芦文化节”办了几届,真正的国内外游客寥寥(大多是请来捧场的客人),也没见到葫芦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国家和地方尚需出台更多更灵活的扶持政策。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更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扶助。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曾提出,只要有相关政策支持,允许每部电影有10分钟贴片广告,他就可以为农民免费放电影,全国建设5万个农村放映队,还能解决15万人的就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洪斌告诉记者,他的作品市场上供不应求,但因为70岁以上不给贷款,他的生产规模无法扩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中小城市寻找“文化口红”,仍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