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首次出台支持海峡西岸发展政策意义重大
新华网福州5月5日电题:中国政府首次出台支持海峡西岸发展政策意义重大
新华社记者 梅永存 来建强 许雪毅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专家认为,若干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有利于两岸经济互利双赢。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王开明说,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大陆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重大。”王开明认为。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石正方说:“在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先行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有利于两岸经济互利双赢。”
国务院明确提出从七方面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专家指出,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等,符合国家核心利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认为,此次中央政府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再一次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最大的诚意,将为海峡西岸台商创造贸易、投资和其他领域的更多发展机会。
全国台资企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何希灏是最早到大陆投资的台商之一,现在闽南漳州已投资4家企业。“中央明确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所有台商、台胞盼望已久的。”他说。
“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已成为大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最活跃地区,”何希灏告诉记者,“正是得益于中央与地方对台商的优惠政策,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漳州台资企业无一家倒闭或歇业,部分经营受损的台资企业从今年一季度末开始也出现扭亏为盈的可喜局面。”
李非认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仅会促进与福建相邻的浙江、广东等大陆东部地区发展,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直接拉动作用,比如对江西和湖南两省来说,最便捷的出口就在海峡西岸。通过正在建设中的银(银川)福(福州)高速公路,海峡西岸还将与广袤的西部地区紧密地连接起来。
福建于2004年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规划。中共十七大报告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先后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年初在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上说,福建持续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有54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举措得到深入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20个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服务中西部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构建,与兄弟省份的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
福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条件日渐成熟。2008年,福建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台资22.7亿美元,增长25.1%;对台贸易额75亿美元,增长8.7%。闽台农业合作继续走在前列;闽台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海峡旅游”势头良好;教育、科技、文化及城际合作不断拓展。
据介绍,福建省确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的目标是,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发展壮大,速度、质量、效益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完)
新闻背景:海峡西岸经济区
新华网福州5月4日电(记者康淼)温家宝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福建省是在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5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力促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区的总体实力。过去的5年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5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到首超万亿,达到1086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到突破1500亿,达到1516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3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