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应对: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八大关注点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黄庭满)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中国政府怎样避险,如何应对?备受海内外瞩目。在此背景下召开的一次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就成了重要的观察窗口。
根据中国政府网的资料显示,从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 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措施起,到今年6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共召开了39次。梳理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个个议题、一项项决策,可以清晰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面对经济生活面临的复杂局面,精确把握中国经济自身发展阶段和规律,科学远眺“国计民生”的大是、大势,运筹帷幄,沉着应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果断地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使中国继续踏出稳健的前进步伐。
一条中心红线 八大关注点
从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和决策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注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精心运筹危机下“国计民生”的中心主题,也是贯穿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条中心红线。
具体地看,围绕这条中心红线,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危机下的“国计民生”,着重围绕8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扩大内需。
在外需大幅回落情况下,抑制经济下行和通货紧缩,实现保增长,就要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去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被称为4万亿元人民币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同时,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调动社会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扩大投资需求,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国务院还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对现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进行调整。
内需中对经济发展起到持久牵引作用的是消费,而扩大消费的前提是要让人们有钱花、敢花钱。从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扩大需求的十大措施,到高频率出台的社会建设政策,投资目标方向明确,始终把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加大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养老金标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社保覆盖面等,都有助于减少人们花钱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大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既号准了应对经济下滑之脉,又抓住了保增长的要害。
——稳定外需
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方针。扩大内需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国务院专门就稳定外需召开常务会议,要求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努力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并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
稳定的外需与日益扩大的内需相结合,将为中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推动产业振兴。
产业兴,则经济兴。今年1月14日至2月25日的40天内,国务院连续召开6次常务会议,相继审议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紧锣密鼓推出的十项规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调结构。如果不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的压力将愈来愈大,加快发展的代价将愈来愈高。中国出台的一系列刺激产业振兴政策,不是“为投资而投资”,而是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注意把扩内需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成了关键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成为贯穿始终的红线。
——统筹规划区域发展。
协调区域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优先决策的重点领域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振兴重要举措相继推出。
地区规划与产业规划同时密集推出,力度空前,前所未有,意味着国家政策着眼长远,开始向调整产业布局迈进。
——进一步改善民生。
在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从教育、医疗、住房到就业、社保、救助,民生议题众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强化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强化对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居民医疗负担,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水平等政策措施悉数推出。
群众关心的焦点,就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涉及民生的议题被密集列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事日程,并被要求“深入细致抓好”。这是中国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动见证。
——稳定农业发展。
近些年,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如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问题。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推出了多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并强调要“采取针对性更强、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项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正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各项重大改革。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复杂局面面前,还要不要推进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今年重点推进的十项改革任务。同时,上述关于区域规划的战略决策中,也突出"先行先试"字眼,意味着这些区域将承担起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探索的使命。可见,一些酝酿多年的重大改革,特别是重要领域的改革将相继在实践中展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加大改革力度。这些改革决策中,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是“硬要求”,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发力启动“改革攻坚”,显示出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防控甲型H1N1流感
在应对国际金融的特殊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由于国际交往频繁,中国与各国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人员往来很多,始终面临着疫情输入的危险。疫情是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也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因而是当前一项急需解答的最紧迫命题。国务院为此多次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三大显著特点:解近忧谋长远
从上述具体部署看,国务院常务会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运筹危机下“国计民生”,具有三大显著特点:
一、果断有力,注重实效。
见事早、决策准、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实、力度大,是第一大显著特点。这一显著特点使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期就争取了主动,稳定了局势。
比如,在去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一个多月后,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研究部署了扩大内需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从酝酿到出台,只用了一周时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精神,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约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向社会公布。按照惯例,像这样重大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整,都是在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公布。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前所未有。
二、与时俱进,阶段性推进。
密切追踪经济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实现阶段性推进,是第二大显著特点。
在今年一季度结束后不久,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密切跟踪分析形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势。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加快制定已出台政策的实施细则,做好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要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做好预案,以有效应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6月17日,国务院又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未雨绸缪,完善政策。要密切跟踪分析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既求经济发展规律之真,又务保增长之实;既立足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需,又着眼未来科学发展新境界,是第三大显著特点。
比如,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既号准了既往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之脉,又抓住了未来健康发展的要害。长期依赖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形成了高生产性投资--低公共品投资、高储蓄--低消费的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不管有没有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我们都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央的应对之举正体现出这样的深谋远虑:着眼长远,提升经济结构,走集约式增长道路;同时,抓紧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善民生制度框架,夯实未来发展基础,为发展成为一个与中国人口相适应的大国消费市场蓄力,为建立一个能够自身良性循环的经济体蓄力。经过这样一番不无阵痛的转型和升级,中国经济将获得新的、持久的发展动力。
由于一系列应对举措的迅速实施,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开始显现出积极变化。实践证明,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是及时、有力、有效的。中国在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大赛道上,正在踩着自己的“发展鼓点”科学前进。这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只是走了第一步。放眼未来,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效果的逐步显现,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与时俱进地科学部署,中国经济必将实现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