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2009-07-16 11:28:16来源:新华网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持自力更生、立足于国内、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发展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思想是明确和一贯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时提出并确立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并完善了这一方针。扩大内需不仅是一项具体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和战略方针。作为一项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包含着丰富的政策内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

    [关键词]改革开放;扩大内需;自力更生;经济发展方针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

    现在,扩大内需已经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了。扩大内需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什么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它有哪些丰富的政策内涵?其精神实质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加以考察。

    一、改革开放初期: 强调坚持自力

    更生的方针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封锁孤立的严峻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并提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思想。如1958年12月9日,毛泽东在起草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时写道:“对外贸易方针: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帮助民族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经济。”“对外贸易只能起辅助作用,主要靠国内市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41页。1954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也说:“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在我国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思想呢?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对这个回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这一点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开始摆脱瘫痪、半瘫痪状态。但同时,出于要把“文化大革命”中的损失弥补回来、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速度的良好愿望,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现象。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没有周密考虑国情和国力,试图过急过多地引进外国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这种做法被人们称为“洋冒进”。当时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各部委分别派团出国参观访问。这对于我们开阔眼界、实施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速度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一部分同志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向,即认为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我们似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一些部门和行业将发展计划建立在巨大规模的引进上,甚至把所需资金寄托在借取外债上。

    对这种做法,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是不赞成的。1980年4月29日,邓小平在接受卢森堡电视台采访时明确指出:“完全依靠外国资金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于国内,立足于自力更生这个基本原则。就是立足于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特点,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模式来建设中国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页。陈云、李先念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当然,主要靠自力更生。”《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这个方针。”《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7—408页。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务虚会议召开,专门研究如何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针对部分同志一味热衷于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倾向,李先念指出:“引进专利,必要,但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买一个四个现代化,这叫什么路线?”“首要的一条,还得自己干。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太低也不行。”“否则,是买四个现代化,而不是自己建设现代化,这是方向性的问题。”《李先念传(1949—1992)》(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3—1064页。

    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看来,之所以在建设中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由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由此,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反复强调我们与“亚洲四小龙”之间的不同。比如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过去,一些比较小的工资很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有些发达的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了它们,它们的廉价产品在一定时期的国际市场上也比较容易钻空子。资本家把高额利润分一点给这些地方的劳动者,劳动者的生活就显得改善很快了。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1978年12月10日,陈云在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指出,我们“不能同南朝鲜、台湾比,它们是美国有意扶植的,而且主要是搞加工工业,我们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陈云文选》第3卷,第237页。。1980年12月16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看到这种困难。”《陈云文选》第3卷,第281页。也就是说,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当然,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强调坚持自力更生,并不是要否定对外开放。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取得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像我们这样的大国,搞建设又不能不立足国内、坚持自力更生。因此,邓小平等强调,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我们搞对外开放就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我们不能将自力更生与改革开放人为地对立起来。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这两者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与强调自力更生相联系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强调坚持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思想。比如,早在1975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新闻代表团时指出:“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一定会发展,但中国情况同别国不同。”“我国国内市场大,首先要作很大努力满足国内需求。”《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92页。1981年3月24日,他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指出:“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往,但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国内。如果占人口80%的农村不发达,没有购买力,那样,哪会有国内市场?”《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24页。1989年3月7日,陈云同对外经贸部负责人谈话时也明确指出:“中国发展经济,主要还是靠国内市场。”《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20页。在邓小平、陈云看来,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大,这决定了我们发展经济必须立足国内、首先满足国内需求,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发展对外贸易。我们不能像“亚洲四小龙”那样过分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搞“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我们的发展需要国际市场但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而必须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当然,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强调发展立足国内市场方面的立场是明确的,但那时我们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开拓国际市场上。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还很少,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来加速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当时经济规模还很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从国内市场挤出一些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加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换取外汇,以引进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加快我国的发展速度。

    第二,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方面认识到“中国这个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这个市场还有待开发”,“随着中国摆脱贫困,进一步发展,中国市场的潜力才会真正发挥出来”,“我们越发展,市场越大”。《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912、1082、1139页。在当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短缺经济、市场容量还不大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开拓国内市场的重点放在怎样发展生产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上。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这两个社会经济层面,我们更侧重于强调生产和供给这一面。这是与当时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理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了消费的程度和方式。在总体上我国还处于短缺经济的条件下,一般来讲,商品生产出来,只要花色、品种、质量没有问题,就会有销路、有市场。因此当时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就同步发展了消费,这就是邓小平所说“我们越发展,市场越大”的含义。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有效需求不足这个问题的凸现,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但是无论如何,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立足自力更生、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这一点上,立场和思想是明确和一贯的。

    二、20世纪90年代后期: 明确 “扩大

    国内需求、 开拓国内市场” 的方针

    (一)扩大国内需求战略方针的确立,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后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来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市场供求关系上由长期的卖方市场转为初步形成买方市场。这就提出了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如果没有有效需求、没有消费,生产就实现不了,因而就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于是,扩大内需的问题凸现了出来。

    从国际上来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全球化趋势,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此时,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权,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在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如此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酝酿提出了两大战略:一是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一是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将立足点放在国内,以应对国际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

    (二)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被正式提出并逐步确立为一项战略方针。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1998年危机进一步加深。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主要是出口和利用外资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面对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加深,199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转发〈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应对危机的指导方针和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强调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现有公开的文献看,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

    1998年2月25日至2月26日,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会上讲话指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我们国内的经济工作,以增强我们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他强调“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103页。据笔者所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在正式讲话中使用“扩大内需”的概念。随后,1998年3月24日,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面对1998年经济发展开局的严峻形势,“要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潜力”《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可见,扩大内需最早是在1998年2、3月间中央正式提出来的,而这一政策措施的酝酿其实更早。1997年12月24日,江泽民在会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说:“我国有12亿多人口的广阔市场,回旋余地很大。我们要注意开发农村市场。要把吸引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和调整经济结构同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对扩大我们的回旋空间是很重要的。”《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93页。这表明,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日益加深,中央领导同志已经将目光重点投向对国内市场的开拓上。朱镕基在1998年3月24日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明确讲到:扩大国内需求的精神和措施“已讲过多次,并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就陆续作过部署”《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71页。。

    内需是相对于外需来讲的,作为一项政策措施,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说外需不重要。事实上,1997年底至1998年初,中央主要领导人在论述扩大内需时,也往往是同外需联系起来一同讲的。当然,在亚洲金融危机日益加深、我国经济的外部需求不断萎缩的情况下,突出强调扩大内需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经过一年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实践,到1998年底,扩大内需逐渐被明确为一项战略方针。1998年12月7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12月18日,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又指出:“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29页。这表明党中央对扩大内需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深化了。此后,从1998年至2002年,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扩大内需作为一项战略方针来加以强调。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郑重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

    (三)江泽民对确立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三个方面的深刻考虑。

    1、立足国内市场,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同时,开始深入思考这场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江泽民在1998年初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合理的经济结构之上,必须要有自己强大的基础产业,否则经不起困难和风险的冲击。”《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102页。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很重,既然是大国,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不能依靠别人,事实上也靠不了别人。因此,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事实上,“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大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以内需为主的”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15页。。

    2、作为发展中大国,广阔的国内市场是我们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的有利条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特别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大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空间很广阔,各方面的需求潜力也非常巨大。这为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行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因如此,1998年后,江泽民在不同场合反复指出:“中国有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432页。,“国内市场广阔,这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559页。。他强调要充分运用好这一优势,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真正放到国内。无论是着眼于克服经济暂时困难,还是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都有必要也有条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432页。。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和思考是: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如何既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同时又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国际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我们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是: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这是主动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1998年12月7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立足国内,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有利于扩展我们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15页。1999年6月9日,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具有需求潜力十分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并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51页。2000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抗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559页。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是增强我国经济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一着。

    (四)扩大内需方针的精神实质及其丰富的政策内涵。

    现在人们往往一提扩大内需,就将它与积极的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片面的。扩大内需是一项大的建设方针,包含着丰富的政策内涵。财政政策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措施,并不是扩大内需方针下所必然要采取的一项措施。1999年3月5日,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从中长期来说,仍然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78页。

    为了准确、全面地理解扩大内需方针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扩大内需方针的精神实质。2000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质上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主题。”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559页。换句话说,扩大内需方针的实质就是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样,我们对扩大内需方针的理解视野就更加开阔了。作为一项具体政策,扩大内需要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而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则包含了更丰富的政策内容。比如说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中西部开发步伐、启动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市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扩大内需方针的政策内容。概括起来说,扩大内需方针的精神实质和政策内涵就是:立足国内市场,着眼和着力于解决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问题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998年后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扩大内需方针的政策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深化。2000年1月20日,江泽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全党要继续做好这篇大文章。”《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533页。这就把扩大内需方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说明其政策内涵是面向实际的开放体系,在实践中仍需要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

    三、新世纪新阶段: 坚持并不断完善

    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2002年12月9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1998年,中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发挥好这个优势,坚持并不断完善扩大内需的方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一)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方针提出了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从国内来说,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同时,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步的任务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国际上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于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经济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开始变得更为直接和深入。

    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在2006年10月11日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贸易顺差过大,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会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强调要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在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同时,要大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参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0页。2006年12月5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趋势来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两个关系:一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二是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他提出要“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在讲话中,胡锦涛针对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情况指出:“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既表明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和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但也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5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29日。;提出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强调“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问题所采取的针对性政策措施,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和重要方面,体现了扩大内需方针的本质要求,因而是在实践中对扩大内需方针的完善和丰富。

    (二)从总体上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三个方面坚持并不断完善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概括起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在这三个方面坚持并不断完善了扩大内需的方针。

    首先,在深化对扩大内需方针的认识方面,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作为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大,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大,这是我们的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发挥好这个优势”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2月9日。;突出强调“在国际市场不断波动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深刻认识扩大内需的战略意义,处理好外需和内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5页。,提出要“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5日。。

    其次,在充实扩大内需方针的政策内容方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突出矛盾,党中央着重强调要调整结构。从胡锦涛、温家宝的一些讲话以及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强调调整结构不单指狭义上的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是指广义上的结构调整。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努力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比例;2、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3、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消费;4、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5、统筹区域发展、调整地区结构,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6、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大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力度。

    再次,在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方面,党中央强调要“提高应对经济波动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454页。;强调“扩大内需最终要靠激发企业和群众积极性”,要“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2月8日。;强调在落实各项宏观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2月3日。。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迅速蔓延。为克服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党中央提出“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2月8日。;提出要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所有这些,都是对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完善和丰富,也是我们应对当前仍在肆虐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上通过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立足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方针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四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持自力更生、立足于国内、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发展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思想是明确和一贯的。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的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后的必然要求。3、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发展中呈现的新特征、出现的新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并完善了扩大内需的方针。4、扩大内需不仅是一项具体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一项经济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作为一项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包含丰富的政策内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

    〔作者戚义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胡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