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点
根据钱纳里的理论,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应该占到总支出比重的23%。2008 年我国人均 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在当前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文化消费具有巨大的潜力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至今 尚未见底。为了应对危机,中央早在去年11月份就提出了旨在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和四万亿元的财政投资规划。经过分析,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规划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向: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地震灾后重建。我们可以看出,前两个方向,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其实都和文化产业有着密切联系。当国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时,往往会增加在文化娱乐消费上的支出。而文化产业本身固有的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特点,又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
至今年2月底,产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明确了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引擎的十大产业。在这十大产业中,没有文化产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文化产业与国家扩大内需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开发新的消费热点,这一点正是文化消费所具备的。文化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具有热点多、弹性大的特点,并能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改革开放30年来积聚的物质财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也已经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现阶段的我国,文化消费正在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点。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目前城乡居民在文化娱乐消费上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大。以上海市为例,作为我国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这个比重由1998年的13.0%一路上升到2004年的17.4%,上升势头较为强劲。根据钱纳里的理论,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应该占到总支出比重的23%。2008年我国人均 GDP 已经超过3000美元,在当前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文化消费具有非常大的潜力。随着四万亿投资规划在民生工程上的逐步落实,国民的购买力得到增强,后顾之忧得以缓解,对文化消费将会产生进一步的需求。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在金融危机下,人们既有文化娱乐消费的内在要求,以期来缓解巨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相比以前,人们也拥有更多的闲暇去进行消费。而对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会带动一些新型文化产业,以及一些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远至上世纪大萧条时期美国娱乐业的极大繁荣,近至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都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传统制造业的出口上。与制造业相比,文化产业的生产主要依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与智力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的特点,可以在不消耗或少消耗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情况下,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产出,拉动经济增长。这对于危机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求。而新媒体、新文化业态的兴起也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发展趋势良好。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 1132 万,实现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8%,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0%,解决就业问题的功能明显。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和地位不断上升,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中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行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已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文化产业带,依托本身的特点,发展状况较其他地区更为出色。譬如广东省,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673.7亿元,占广东当年GDP的比重为6.26%。而河南、湖南、云南等其他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和上述三大地区有所差距,但依靠自身资源,也都拥有很大的潜力。
但是,虽然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形势不错,又面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下的良好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缺乏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法规建设较为滞后;产业发展中体制不顺、管理不畅;各地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地开发利用;文化产业投入偏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不足等。
以上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当前形势的特点是,金融风暴下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势必在政府的主导下,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内需。四万亿投资规划的出台,正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文化产业并没有被列入十大振兴产业,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但我们客观分析,文化产业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我们应该考虑将文化产业作为隐性中的“第十一大”振兴产业来对待。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扩大本国内需,还对自身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美国、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均占到本国GDP 的20%左右,我国距离这一标准还相去甚远。目前我国应该针对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举措,抓住机遇,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仅仅依靠国民随着民生状况的改善所释放出的消费能力,来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应该制定一个适宜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来提高行业竞争力。对于各级政府,也应该通过制定及时而恰当的文化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来推动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逐步改革文化体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可以考虑成立一个类似于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的机关,来引导和带动一国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如近期内无法成立,也要注意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利于解决我国文化产业牵扯部门过多、管理不畅的问题。
我国也应该增加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且可以考虑设立一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金,来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只有增加投入,才能留住人才、吸收人才,逐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保护好并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
总之,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可谓是危中有机,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更使得文化产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国家和各级政府能够更加重视文化产业,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扩大文化消费,对于我国扩大内需、转换增长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诸多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非常大的益处。(陈思维/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