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之中求发展——透过计划报告看当前经济热点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雷敏、陈菲)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
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25日所作的《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判。
热点一:外需萎缩能否根本改观
7月份,我国出口环比增长10.4%,这不但是连续第5个月保持反弹,而且反弹的幅度也进一步加大。同期,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已连续3个月高于50%。
7月份的数字对判断下半年经济走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有观点据此认为中国的外需已经回暖,下半年出口形势趋于乐观。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报告》对下半年外贸出口作出了谨慎研判,认为“总体来看,世界经济仍处在衰退之中,实现复苏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全年的外贸形势将十分严峻。”
“要努力稳定对外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张平说,“抓紧落实已确定的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加快调整出口结构和开拓新兴市场。”
不过,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牟新生也表示,考虑到国际市场萎缩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加大等因素,未来我国出口也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持续快速增长。
热点二:就业压力能否缓解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至7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6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别为315万人和9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和93%。
但在谈到下半年就业形势时,张平表示“压力仍然较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尽管返城农民工绝大多数找到了工作,但工作不稳定的情况较为普遍。
此外,目前已落实就业去向的高校毕业生有415万人,全国仍有近300万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保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中难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的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说,“各级政府应把保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报告》掷地有声。
热点三: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如何增强
当前国内需求较快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推动和资金的投入,同时,一些拉动消费政策的效应也会逐步减弱,国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张平坦言,在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消费环境亟待改善,以及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增强国内需求自主增长的动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拉动内需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消费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玉清说。
《报告》明确,要继续实施好促进汽车、家电等消费的政策措施。继续发挥好投资对拉动经济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对新兴产业发展要加强引导和规范。
此外,“要改变政府投资热,民间投资冷,公共投资热,私人投资冷的现状。”辜胜阻说。
热点四:节能减排目标能否按期实现
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35%,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0.47个百分点。尽管节能减排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完成情况仍落后于“十一五”规划的进度表。
尤其在当前,经济的加快向好加重了节能减排的压力,不少人担心一些落后产业借机死灰复燃。据专家测算,今后两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的每年降幅都必须达到6%,任务仍相当艰巨。
“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这是《报告》对下半年节能减排工作作出的明确要求。
《报告》提出,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奖惩措施。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对各类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
“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大产业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防止出现新的污染和浪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跃金说。
热点五: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能否保持稳定
今年我国夏粮产量达到2467亿斤,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农村居民收入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8.1%。
但是,《报告》中也特别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较大”。主要包括:实现全年粮食丰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此外,农民工就业人数增速和工资水平增幅均有明显下降,加上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影响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要增加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农产品价格,真正缩小‘剪刀差’。”牟新生说。
《报告》提出,下半年要认真抓好秋季作物田间管理,加强防汛抗旱、病虫害防治等各项工作,力争全年粮油生产再获好收成。
“要落实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防止农畜产品价格下跌。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特色优势农业。推进生猪、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张平说。
解读“转方式、调结构”的三个关键点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何雨欣、李菲、崔清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26日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要继续把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翻阅这份报告可以看出,在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继续调整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外,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将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自主创新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深圳的诸多制造企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几十年不遇的严峻挑战,在这场挑战中,一些企业因为自主创新抓得早,通过自主研发、开发新业务领域获得了稳定发展,但一些企业也因为缺少自主创新的准备与能力,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深圳制造企业的例子可以看出,资源是有限的,但是自主创新能力是无限的。“任何一种商品都不可能没有市场,关键是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品种,实现市场多元化,提高竞争力。”相关专家指出。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是影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介绍,目前,我国全社会对创新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数量比重较低,投入较少,使得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影响了产业竞争力提高。
张平指出,下一阶段将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进一步调整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关键点二:节能减排
在全球商品市场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让人印象深刻,但事实上,在全球产业链上,我国制造业总体仍处于中低档环节。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来袭,外部需求的急剧下降,我国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凸显。
“我国目前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张平说,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水泥产能18.7亿吨,国内需求只有14亿吨至15亿吨;电解铝、煤化工、平板玻璃、烧碱等产能也严重过剩。
“我国能源消耗偏高、污染物排放仍然较多。”张平同时介绍,我国原油加工、钢铁、乙烯等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都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我国火力发电标准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7%左右,酸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
“应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张平指出,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促进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
关键点三:缩小城乡、地区差距
去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决定在两年的时间里投资4万亿元的资金,在这些投资中,无论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都体现出在城乡间向农村倾斜,在区域上向中西部倾斜。
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继续拉大,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以西部为例,地域占到全国的71.5%,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7.4%。与此同时,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和投资矛盾失衡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年上半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
“由于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强,消费政策不完善等原因,使得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受到诸多限制。”张平指出,下一步将把缩小城乡、地区差距作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着力点。
张平介绍,将在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加强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同时,坚决防止耗能高、污染重和低水平的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