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10周年:改革开放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铮)2010年新年伊始,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广西成为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则在2010年初提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户籍城市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地区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经济社会取得了大发展,干部群众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而到了全国基本实现小康之时,则要拿出更大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就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由于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思想观念、历史原因等因素,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西部外贸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8%,有的省份公有制经济比重高达95%。
与上世纪50年代国家有计划地在西部布局和建设一批能源和工业项目、60年代和70年代开展“大三线”建设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西部大开发固然有国家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作基础和引导,但更多依靠的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力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了富有生机活力的改革开放新局面。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东中部地区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共同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区域合作新路子。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1.5万多亿元。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快,市场经营能力不断提高,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进。特别是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繁荣城乡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统计显示,按经济类型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个体经济占全国的23.3%,比1999年占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重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揭开了我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西部地区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试验区试点的开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正在进行……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地处边陲的西部地区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总值年均增速超过2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由1998年的5.2%,上升至2008年的7.2%;截至2008年底,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超过400亿美元。西洽会、西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已成为东西互动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平台。
回顾历史,西部大开发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展望未来,西部地区要迎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依靠改革开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走出去”平台
新华社南宁1月25日电(记者 程群 周丹丹)“东盟国家有大量的劳动力、丰富的土地资源、广阔的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给双方带来更广阔的经济合作前景。”谈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覃奇茂的眼中满是希冀。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将更加紧密。更多的商贸机遇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区域性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对准东盟这块投资贸易热土。
东盟国家已成投资贸易热土
在邻近越南的广西,到东盟投资办厂早就不是新鲜事。作为广西农业企业的龙头,广西农垦企业集团仅仅在2007年5月就一次与东盟国家签约项目14个,总金额9.6亿美元。2007年10月,广西农垦企业集团又与印尼、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多家企业签约42个项目,总金额达188.5亿元人民币,涉及工业区开发、生物化工、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目前,东盟已成为广西农垦最大的海外合作伙伴,广西农垦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东盟地区。
广西农垦与东盟的合作是中国对东盟投资水平不断提高的缩影。据中国商务部国际司商务参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谈判委员会中方谈判代表张克宁介绍,200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为2.3亿美元;2008年这个数据上升到21.8亿美元,增长近9倍。
《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实施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自贸区建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多层次的合作框架,向着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机制化的发展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张克宁说,商务部已经批准成立1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3个设在东南亚地区,分别在印尼、越南和柬埔寨3国,这表明东南亚地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地区。
自贸区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按照《货物贸易协议》,对中国和东盟老成员国,正常产品在2010年1月1日关税将最终削减为零。2015年,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正常产品的关税也将降为零。
关税壁垒的逐渐取消给企业带来更多实在的商机。自贸区实现零关税以及贸易便利化,对企业的产品出口大为有利。“东盟成员国产业结构雷同,加上自身市场规模较小,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仍选择外资依赖的发展途径,许多国家希望来自中国的新增投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张海森博士说。
东南亚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迅速发展的经济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好,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0月份,出口东盟国家柴油发动机共11600多台,较去年同期增加25%,出口金额5.48亿元人民币。
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双方贸易互补性的发展潜力将愈发凸显。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说,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贸易将极大丰富双边国内市场。例如,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可有效解决中国生产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的困境。
“了解政策、善用规则”成中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为避免投资风险,购买政治风险保险已成为缓解政治风险的一项有力措施。”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江荣卿说。当投资发生保险机构所承保的政治风险时,先由承保机构负责向投资者赔偿损失,然后由该机构取得代位求偿权,依据中国与东盟各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向东盟各国办理索赔事宜,从而有效保护中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介绍,中国货物出口到东盟国家,凡符合双方签订的优惠关税的有关规定,只有凭中国-东盟自贸区出口货物原产地证书(FORM-E)才可获得减免关税的最大优惠待遇,否则,只能享受WTO最惠国关税待遇。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对FORM-E不很了解,更不清楚FORM-E证书可享受优惠关税、减少企业成本、扩大出口的功能,申领FORM-E证书的热情不高。许多出口企业错失了本应享受到的关税优惠待遇。
“政府要加大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及其条款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尽快学习和适应贸易新规则,制订应对新变化的方案。”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说。
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
新华社重庆1月25日电(记者 李松)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年以来,一场统筹城乡差别、平衡城乡利益、打破城乡门槛的“破冰”大幕正在重庆逐步拉开: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6个方面的改革,地处西部的重庆计划打破城乡樊篱,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城乡二元结构十分典型:主城区是超过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却达到1420万,农业户籍占到全市的72%;城乡收入差距达到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重庆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黄朝永说,在重庆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全面兼顾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同发展共发展,要克服行业改革、专项改革“分线作战”的局限,通过系统设计、联动攻坚,实现整体突破。
城乡统筹,首先要探索统筹解决土地问题。重庆市在2008年底成立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复垦后产生“地票”,在农村交易所公开交易,而以与“地票”相对应的土地指标作为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相关专家认为,“地票”这种交易形式实现了城乡建设用地的远距离置换,创造性地解决了城市土地供需矛盾,优化配置了城乡土地资源。
实践证明,一年多以来,重庆“地票”交易非但没有剥夺农民土地权益,相反由其拍卖产生的数亿元收益还全部反哺“三农”,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好处。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介绍说,今年重庆还将以确权赋能为重点推进土地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规则,合理确定“地票”交易量,完善“地票”收益分配机制,体现对边远农村的反哺。
农民变市民,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重点。根据相关规划,重庆将在2012年以前统一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到2020年,逐步引导1000万农民工及家属进城变市民,城镇化率从46%提高到70%。为此,重庆将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按照主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分类,为农民制定了阶梯式宽松户籍政策,吸纳有条件的农户转户进城。
九龙坡区陶家镇白果村、友爱村的717位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签订了“退出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协议,成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启动后首批变市民的农民。白果村60岁的饶仁泽老人拿到城市户口簿后,高兴地说:“没想到,今后我们在养老、医疗各个方面,都与市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友爱村的赵世举告诉记者:“以前虽然一直生活在城郊,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就是城里人,社保、医疗待遇、子女上学、就业等各个方面与城里人的差别很大。”在成为“新市民”后,赵世举没花多少钱就住上了82平方米的小区房,医保、养老保险都已经办好了,免除了后顾之忧。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尤其是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重庆农民在国家城乡统筹战略中同样可以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说,在2009年重庆农民就已经和市民一样享受到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等。
在重庆主城区,农村居民享受的医保待遇正在向城里人看齐。渝北区木耳镇白房村55岁的农民苏明春明显体会到了均等公共服务带来的好处,他说:“我2004年时患上肺气肿,当时治病花销基本要自己全额承担。参加城乡合作医保后,保障水平提高很多,最近一次住院6000多元的花费主要由医疗保险埋单,自己只花了900多元。”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说,重庆城乡一体化的要义就是要让农民和城里人享受平等的权利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除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给予倾斜之外,最近重庆农民工拥有了参加社区民主选举的权利。据统计,目前重庆已登记8万余名农民工选民,21名农民工当选社区居委会委员,4987名农民工当选社区居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