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架桥梁 解疑惑 聚人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2010-10-15 10:33:46来源:光明日报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10月13日,加强通俗理论读物编写出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者畅叙坚持用百姓视角、百姓语言回答百姓关心的问题进而推进理论大众化的经验体会,对新形势下深入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满了信心。

      “十一五”期间,宣传思想战线致力科学理论的通俗化阐释,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贴近群众现实关切,回答热点难点问题,倡导清新活泼文风,在群众和科学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便捷的桥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今年夏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摆上了许多地方书店的书架,今年的“理论热点”又如约与读者见面了。所不同的是,“面对面”这次只选取了七个问题,但更集中了,群众最为关心。在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看来,今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把一贯坚持的民生视角更加集中、充分地展示出来。它集中围绕着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等人们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展开。十分鲜明的民生视角不仅对于阐述人们关心的各种热点问题至关重要,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许多书店设立销售专柜,出现读者争相购买、阅读的“爆棚”场面。

      经过多年努力,着眼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已经成为通俗理论读物的品牌,连同去年以来推出的《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通俗理论读物成为生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精彩“连续剧”,适应干部群众理论需求的丰富“家常菜”。它们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鲜明的观点、透彻的说理、通俗的阐释,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准确全面的回答,成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辅助材料,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理论的大众化离不开理论的通俗化。科学理论本身,既不神秘也非高不可攀,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从实践中概括、提炼的理论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就必须回到实际生活中,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中央领导同志对通俗理论读物高度重视,广大读者的期望值也在逐年提高。《理论热点面对面》年年出一本,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热点聚焦、新情况分析、新政策解读,实在不容易。

      为了组织好通俗读物编写,中宣部理论局每年都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斟酌确定选题。“面对面”的问题,既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选得准不容易,回答得好让人信服更不容易。组织者邀请专家学者、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和同志参加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习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认真做好编辑工作,严把出版质量关,确保零差错;形式也不断作出调整,从小32开到大32开,再到B5国际开本;从纯文字到有图片、表格;从单色黑白到四色全彩印刷,这些变化创新,适应了内容需要,也赢得了读者认可。回避症结,隔靴搔痒,答非所问的文章没人愿意读。通俗理论读物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力矫此弊,直面问题而不回避难点,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使人茅塞顿开。

      宣传思想战线把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以《理论热点面对面》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接连面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介绍,近三年来,各地出版单位组织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图书已有3000多种,仅今年以来用通俗的文字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图书就超过1500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干部群众对理论的需求。

      合力搭建立体传播平台

      近年来,在中宣部统一部署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党报总是拿出足够版面连载《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的内容,并组织刊发书评予以全方位推介,使这些书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同时,还注重发挥报社所属网络、子报刊和出版社的优势,实行报网互动、编读互动、报书互动、报刊联动,积极开展专家在线访谈和网民在线交流,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构建传播体系,形成宣传合力,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大传播效果,受到广大读者、网友和专家学者的好评。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认为:“党报党刊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作为政治任务来落实、作为政治责任来履行,只有在思想上、感情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认同、真诚信仰,才能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落实大众化的要求。”

      中央各主要党报党刊注重发挥优势,着眼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思想实际,关注大众的需要和诉求,组织刊发大量运用大众化的方式和语言,深入浅出地宣传理论、解读中央政策,群众爱看、看了管用的理论文章,让群众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管用、解渴。

      随着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一个由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网络搭建的理论大众化立体平台已经形成。

      与通俗读物相呼应,中央电视台本着思想上贴近百姓“接地气”、内容上关注现实“解心气”、形式上大胆创新“聚人气”的要求,先后推出《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 电视片。这些节目没有居高临下、照本宣科的说教,以“百姓视角”看问题,以“百姓语言”讲道理,以“百姓故事”举例子,以“百姓需求”找落点,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着力加强政策解读。如《七个“怎么看”》邀请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做主讲嘉宾,请部分观众和网友参与,提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专家学者进行现场分析。大家以面对面的方式展开讨论、平等交流,甚至交锋,各方观点相互碰撞,最终正本清源,形成思想上的统一,产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效果。农民工郑春兰看了节目后说:“我和老乡们一同收看了节目,大家说节目反映了农民工的心声,部长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心里踏实了。演播室里不仅有讨论,还解决入学难等实际问题,就像是开现场办公会。”

      着力贴近群众关切

      今年7月,中宣部向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旭东社区赠送《七个“怎么看”》,社区居民黄文轩说:“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有许多困惑和问题,看了这本书就明白多了。”随着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充分发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方面的作用,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理论大众化,让科学理论真正成为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武器。科学理论能否满足群众的需求,从而实现大众化,关键在能否将科学理论通俗化,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人们的头脑和心灵。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充分发挥通俗理论读物的作用,把它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材料,引导大学生学好、用好通俗理论读物,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说:“我们在教学中把《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作为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阅读,围绕大学生思想实际,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帮助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通俗理论读物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帮手,许多青年人伴随着这些通俗理论读物读完大学、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

      在中宣部的指导和示范下,各地也下大气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通俗读物。湖南按照项目化组织、系列化打造、品牌化培育、本土化发展思路,组织编写出版通俗理论读物11本。在学习运用通俗理论读物教育群众方面,注重采用互动方式抓好学习使用。如为抓好“面对面”互动,邀请社区居民、农村青年、企业员工、高校学生以及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等不同身份的读者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他们还利用网络开展互动,通过在线访谈、网络专题引导等方式,吸引网民参与讨论。今年《热点话题谈心录》网络专题宣传,就有100多家网站转载,点击率超过8000万。“贴近和符合大众口味是编好通俗理论读物的基础,平等交流、真诚交心是关键。只有把国事变成家事讲、拉近大事情与老百姓的距离,把理论变成白话讲、拉近理论与老百姓的距离,把理性的变成感性的讲、拉近大道理与老百姓的距离,干部群众才舍得花时间去看。”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路建平这样认为。

      目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干部群众对理论宣传的新需求,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要宣传思想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通俗理论读物,就一定能够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新的贡献。(《光明日报》辉煌“十一五”专题)

作者:记者 李亚彬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