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
难忘的五年 美好的明天
2010年12月5日,亚残运会的火炬开始在广州传递,12日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将盛大开幕。
2010年5月1日,159年来首次亮相世博会的生命阳光馆正式开馆,184天里接待游客共计214万人。
2009年7月3日,第四次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举行,他们的事迹带给人们感动和震撼。
2008年9月6日,第13届残奥会在北京举行,它是残奥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残疾人就业条例(草案)》,体现了残疾人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的原则。
2006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我国代表团参加了第九届“远南”运动会,打破了17项世界纪录,金牌、奖牌总数皆位居榜首。
……
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一个个难忘的回忆,组成了2006年至2010年(“十一五”)这五年间残疾人事业的前进步伐。五年间,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从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生活、基本服务需求起步,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拓展服务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促进了残疾人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基本生活总体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两个体系”的建设改善生活状况
“新房虽不大,50多平方米,但钢筋水泥结构,比以前结实。”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林觧村残疾人王炎生圆了住房梦。王炎生2008年年初被县里列为残疾人危房改造户,在县残联、民政部门等部门补助3万元的基础上,加之亲朋好友的支持,终于告别久住的破房子。
像王炎生这样在2008年和2009年因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受益的残疾人在全国有很多。中央和地方财政及社会捐助投入危房改造资金41亿元,全国约49.6万户贫困残疾人危房得到改造。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重点项目,国家新农保试点地区普遍对残疾人参保缴费给予优惠照顾,近85%的试点县(市、区)明确对农村重度残疾人参保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保险费,开启了农村残疾人老有所养的先河。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是“两个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方面,与其并驾齐驱的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家实施了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仅2009年,就有62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的7岁儿童沈刘强,从小因脑瘫引起双腿行动不便,家里支付不起手术费,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得到了国家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资助,做了康复救助手术,他的父亲激动地说,“孩子能做手术,我们从来没想过。希望他能健康,至少能正常行走。”
使沈刘强受益的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央财政针对贫困残疾儿童的资金量最大的康复项目,国家投入资金7.11亿元,为5.88万名残疾儿童和家庭带来了康复希望。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功谈到,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建设是落实2008年我国颁发的第一个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发展的意见》启动的具体措施,是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关注民生的精神在残疾人事业上的集中体现,着力反映出“十一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
特殊教育的发展 培养自强自立
前不久刚刚荣获“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的程伊明,是新疆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她1995年从伊犁师范学院调入学校后一直当班主任,一干就是15年。程伊明说,这么多年教学工作中,哭过笑过,但只要这些有缺陷的孩子将来能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自强、自立,她就不为选择这条道路后悔!
程伊明老师是全国3.8万特教教师中的一员,正是有了特教老师们的辛勤努力和国家不断加大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国残疾人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家从2008年启动“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规划投资达54.5亿元,计划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160所,目前已完成建设项目300所。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特殊教育学校1672所,在校残疾儿童42.8万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全国共有高中阶段特教机构278所,在校残疾学生1.7万余人。全国有11个省市设置高等特殊教育机构14个,在校生近3000人,同时,还有2万多名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读。
精神文化的丰富 分享美好生活
2009年举办的第7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吸引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00余名残疾人积极参与其中。2010年8月25日,由中国残联、文化部联合举办,以“绽放生命,共享阳光”为主题的首届全国残疾人文化周在吉林长春启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文艺演出、读书演讲比赛、文化知识讲座及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参与残疾人数达到500万。
从2006年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到2010年的广州亚残运会,日益成熟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它的发展总是带给世界一次次惊喜。展望未来,“十二五”期间,中国残疾人事业将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各项要求,到2015年,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状况得到改善和全面发展,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
(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功成认为,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适应形势变化,应更新残疾人事业发展理念,树立以平等为基石、以共享为原则、以参与和融合为途径、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残疾人享有平等权利,以共享发展成果替代以往残补式的救济安养,以开发残疾人的人力资源替代以往的单纯医疗补救,以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模式替代家庭负责与社会残补的医疗模式,最终通过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来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本报记者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