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十二五”开局·新举措 新进展 新成就)

文化惠民春潮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兴未艾

2012-02-18 08:53:35来源:人民日报

    安徽省安庆市文化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图为辅导老师张媛正在排练厅教孩子们学唱黄梅歌舞。黄有安摄(人民图片)

      2月,春寒料峭。

  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从“十一五”已经实现历史跨越的“村村通”向“十二五”的“户户通”迈进,使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

  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研究编制的《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全国地市级城市将基本实现市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3亿多城镇居民和大量流动人口的基本文化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而另一重要的阳光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提出了自己的远景,实现从城市到农村服务网络全覆盖,入户率达到50%,数字资源量达到530百万兆字节。

  2012年是实现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的决胜之年,新闻出版总署将确保2012年上半年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文化惠民,春潮涌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正在由单个工程向覆盖城乡的综合体系转变,文化改革的成果正在惠及亿万群众。

  政府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贵州省共投入“村村通”建设资金63652万元,贵州省投入36229万元,共计投入建设资金99881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贵州省分别对贵州农村广播电视投入最多的一项重大工程。贵州省副省长谢庆生介绍,“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投入村村通的资金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政府在公共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让国家的财政支出不断向文化倾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投入结构不断完善。而政府投入的导向性非常明确: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向群众文化倾斜。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两年共投入5.8亿元,对全国面积不达标的447个公共图书馆、1147个文化馆进行修缮。

  根据刚刚公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无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或设施严重不足的地市,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积极推动免费开放,并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和出版物的译制能力建设。

  免费开放,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春节期间许多市民选择了到博物馆和美术馆过年。据统计,上海博物馆春节期间平均每天的参观人数都保持在万人左右。而上海美术馆今年春节期间共接待观众13892人次,去年春节,这个数字为5295人次。参观人数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美术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另一方面是因为按照上海市“十二五”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上海美术馆今后将迁往世博园区的中国馆,这个旧址将不复存在。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告诉记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最早是从博物馆免费开放开始的,至今已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从2008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专项资金已达82亿元。 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意见》,并全面部署免费开放工作。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拨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约为18.2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3月至10月,全国各级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人次514.45万,比2010年全年增长19.7%,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4.27亿,比2010年全年增长30%。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研究推进文化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和措施。

  创新机制,提供不竭发展动力

  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正在取得初步进展。2011年年底,山西省长治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全市132个乡镇全部建成了综合文化站,3452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村文化活动室,已建成农家书屋2542家,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按照文化部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社会力量也是创办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使是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

  事实上我们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这些年也都在变革服务方式,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服务、开展数字化服务。“过去我们理解的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吹拉弹唱,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依托数字化网络的建设。比如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大力推动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这是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要在全国所有的乡镇、街道、社区实现免费的、绿色的公共上网空间的全覆盖。”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公共文化服务今后会成为一个网络体系,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是孤岛。”(记者 杨雪梅)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