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雁:整合网络资源 构建福建大外宣格局
2008-07-30 21:56:38来源:福建东南新闻网
曾经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黑龙江宝马案、孙志刚事件、虐猫事件、“桑美”风波、山西“黑砖窑”案等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带头大哥777的网络商业帝国随之亦土崩瓦解,引起世人诸多评说。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各种各样大吸眼球的热点,网络暴力更是层出不穷,“网络江湖”由此累积着舆论掌控的诸多难点。在网络大众尽情享受嬉笑怒骂、激扬文字的快感之际,正是考验政府有关部门引导网络舆论的政治智慧之时。如果在关键时刻政府正面声音发不出去,那么,再好的应急机制都形同虚设,反面舆论排山倒海而来,政府相关部门处于汹涌澎湃的网络舆论大潮而只能望"网"兴叹。
大开放需要大外宣 大外宣促进大开放
当今时代,没有哪一种媒体能像网络媒体这样,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传播范围如此之广,并且如此紧密地影响着舆论,影响着决策。
当前,福建正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此背景下,亟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构建大外宣格局,抓住重点、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着眼于营造有利于实现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外舆论环境,树立福建良好形象,使福建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福建。
福建网络媒体起步较早,且各具特色,网络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这样的外宣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的大开放,取得良好的外宣实效。福建现有福建东南新闻网(以下简称东南网)、泉州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四家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具有新闻登载资质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自2001年10月18日正式开通以来,东南网始终致力于整合福建传统媒体资源,在时效、全面、权威、品牌等方面下足功夫,尤其在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如“两会”等)以及大型经贸会展(如“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中的新闻整合传播中展示了网络媒体的强大力量,并且成功举办四届“全国网络媒体海峡西岸行”活动,不仅有力地宣传了福建,塑造了良好的对外形象,而且与全国兄弟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建立了常态化的资源共享机制和传播联动机制,为福建构建大外宣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和渠道保障。泉州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分别于2006年2月12日、2006年8月3日、2007年5月28日正式开通,分别挂靠福州日报社、厦门日报社和泉州晚报社,具有良好的新闻信息资源。此外,还有《福建日报》电子版、海都资讯网、《东南快报》电子版、漳州新闻网、莆田新闻网、宁德新闻网、大武夷新闻网、三明网和闽西新闻网。
然而,福建至今还没有出现一家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与国内其他兄弟省市重点新闻网站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北京千龙网、湖南红网等,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人才欠缺、机制不活、整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没有真正做大做强。为了进一步促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福建亟需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大外宣格局。
挖掘福建特色 整合网络资源
要真正把福建网络媒体做大做强、做深做透,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就要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相关资源,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多媒体整体运作水平,建设更加主动、更具影响力的网络阵地,构筑富有福建特色的大外宣平台,增强福建在网络上的话语权。
要挖掘特色。立足本地,把福建本地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新闻资讯有机结合起来,在宏观上全局统筹,在微观上精耕细作,挖掘内涵,拓展外延,以福建特色这条主线串联全部,形成独特的福建风格。福建的侨、台资源非常丰富,非公经济独具特色,在这些方面深入挖掘,大有可为。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与台湾一水相连,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闽台两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渊源关系,福建日益成为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之一。福建籍侨胞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尤其是闽商,“出则兼济天下”,有的在当地的政界、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福建是中国非公经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晋江模式、长乐草根工业等,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非公经济已撑起福建经济的半壁江山。大力整合、开发、提炼侨、台、非公经济特色,形成福建的主打特色、拳头产品,具有天然优势。简言之,就是要以点破题,然后全面推进,形成规模,形成声势。
要整合资源。一方面,把全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统一整合到东南网来综合处理、统一运营,通过建设东南网大平台,把这些资源加以熔合、提炼,为挖掘特色资源和综合提供相关新闻产品及网络应用服务提供信息保障。另一方面,整合新闻资讯的各种表现形式。现代通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达,新闻表现形式多样,网络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网民的需求模式各异、变化频率高,只有充分认识网民的真切需求,集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移动通讯等多种表现形式,综合提供免费邮箱、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电子商务、娱乐游戏、论坛、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维客(Wiki)、聚合新闻(RSS)等各种网络应用服务,聚合特色、增强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建设网上舆论阵地,更大范围地增强外宣实效,更有针对性地建设大外宣格局。
以精细化做深做透 以集团化做大做强
紧扣福建特色,在精细化、专业化上下功夫,把东南网做深做透、做大做强。越是本地的,越具特色,越有优势,越有生命力,越发吸引人。只有本地化才能突出特色,成就优势,放大优势,增强实效。紧紧抓住福建本地特色优势资源,精耕细作,用心经营,既脚踏实地,勤于探索,又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才能在网络信息海洋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精细化就是专精于某一层面、某一领域,强化特色,走专业化之路,以自身的优势再创新的优势,放大由独立点集合释放出来的效力,促进整体影响面的波及。网络新闻重在加工,重在整合,重在特色,重在专精,这样才能强化特色,形成专精优势,真正服务网民、吸引网民、留住网民、影响网民,真正发挥大外宣功能。
把网络资源做深做透,是为做大做强福建网络媒体服务的。做大做强,可采用集团化的运作模式,各相关媒体单位出资成立集团公司,按出资比例享有股份份额,但仅限于拥有所有权,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日常的经营管理交给专业团队来具体操作,并且可以根据发展需要上市融资,实行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强抗风险能力。
通过精细化建设和集团化运作,可以集全省之力集中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产生强的聚合效应,从而更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可以大幅度节省各媒体单位的经营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益,获得长足发展;可以力求专业,凸显特色,做深做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可以在时效性上下功夫,克服各自为政时的时效差别,把网络媒体的时效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加强品牌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
大外宣需要大营销,构建福建大外宣格局离不开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地营销福建。要充分利用各种国际性展会和主题论坛,加强策划,强化整合,集合传播,最大限度地创造各种机会让福建走出去,把福建声音通过各种渠道有效传播出去,使福建形象不断地展现,不断地塑造,不断地得到美化和强化,越发地闪亮、迷人。
只有加快品牌建设,铸就名牌,才能把东南网的聚集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发挥到极致。在大外宣格局下,加强省情网络博物馆建设,完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平台建设,全面展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整合政府各类资源,加强新闻及活动策划,以特色引领,以专业深入,以品牌导向,建设名牌栏目、名牌频道、名牌专题,以名牌形成新闻聚合力,以名牌提升资源整合力,以名牌增强外宣实效,以名牌点形成品牌面,增强影响力。同时,切实转变经营管理机制,实行采编和经营相分离,在采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媒体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以采编促进市场运营,以市场运营增强新闻整合传播能力,扩大品牌影响效能,形成良性循环。
建设福建大外宣格局,就是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地把主流声音传播出去,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占领舆论阵地;同时,利用网络阵地,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积极收集、分析,准确研判,做好相关应急预案,运筹帷幄,对网络舆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防范于未然,从而切实为决策服务、为大局服务,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持续宣传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态势,为海西建设服务,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余新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