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明:发挥中心城市在海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08-07-30 21:41:49来源:《福建日报》2007-01-30
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城市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中,构建城市体系,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对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006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48%,壮大中心城市,建设海峡西岸城镇群,已被列入国家建设部“十一五”全国八大重点城镇群建设规划,将成为新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个亮点。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两个方面。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条件,对于生产要素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对外部区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产生“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半径也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扩散效应”。构建城市体系,就是要通过城市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个效应。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两个方面。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因其特殊的区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条件,对于生产要素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对外部区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产生“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半径也不断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扩散效应”。构建城市体系,就是要通过城市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个效应。
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大小,城市一般可以分为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至200万)、大城市(非农业人口50万至100万)、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20万至50万)和小城市(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按照城市极化扩散效应的强弱,又可以分为跨省域城市、省域城市和区域城市。我省9个设区市,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按现有“非农业人口”规模划分,只有福州为特大城市,厦门、泉州为大城市,其余6个设区市为中等城市或小城市;如按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划分,则福州、厦门、泉州应属于省域城市,其余6市属于区域城市。
省第八次党代会根据福建9个设区市发展现状及今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9个设区市的发展方向与功能特点,从三个层面做了比较科学的定位。
第一个层面:福州、厦门和泉州。这3个省域城市,依靠其较强的经济实力,特殊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港澳侨台优势,对于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我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3个城市的功能定位也因市而异。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将发挥“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依托其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大手笔规划城市建设,实行东扩南进策略,努力建成滨江滨海城市,未来将在海峡西岸形成包括中心城区、福清、长乐、连江、罗源在内的闽江口城市群和港口群。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将发挥“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以港口为依托,突出对台优势,密切闽台合作,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滨海旅游业,实现厦门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建设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未来,厦门将与泉州、漳州一起,规划建设闽南金三角城市群与港口群。
泉州是福建省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将发挥其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努力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在目前城市“半小时经济圈”的基础上,把泉州建成滨海城市。同时发挥湄洲湾、泉州湾两大海湾优势,着力发展重化工业、造船工业,强化产业支撑,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第二层面:漳州、莆田和宁德。这3个设区市属于沿海区域城市,依靠其区位与港口等优势,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态势“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产生重大影响。正是基于这一特征,省第八次党代会将三市定位为:“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可以说,没有这3个设区市的加快发展,仅靠福、厦、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沿海一线将是不完整的。近年来,漳州、莆田和宁德三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发展路径开始逐渐清晰。比如漳州市立足本市实际,依托对台优势、港口优势、生态优势以及毗邻粤东的区位特征,提出“融入海西、依港立市,农业固基、工业强市,五缘六求、开放活市,统筹协调、科技兴市”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莆田市依托北邻省会福州、南接闽南金三角、东向台海的区位优势,以及湄洲湾港口优势、妈祖文化优势,在“拓展一线、两岸三地”中,正朝着把该市建成产业集聚强劲、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湄洲湾港口城市的方向阔步前进。宁德市北与长三角、浙南地区相连,南与省会福州比邻,港口条件优越,经济后发优势明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推动下,发展空间大大拓宽。目前,宁德市正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海洋兴市、开放强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将该市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
第三个层面:三明、南平和龙岩。这3个设区市俗称“闽北闽西”,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5%。如果仅从福建省域范围来看,闽北闽西只是福建的“内陆山区”、“腹地”、“后花园”、“生态屏障”、“生态资源与矿产资源富集区”。如果从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来看,闽北闽西的区位就截然不同了,它北承浙南,南接粤东,西邻江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海陆联运,东进西出,纵深推进的重要地区。正是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出发,省第八次党代会对闽北闽西的未来发展做出全新的定位,指出:“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借助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对内联接优势,依托出省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借助于“海西效应”,闽北闽西将从“后卫”变为“前锋”,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目前,3个设区市都已立足本市特色,确定了各自的发展目标。三明市确定了建设绿色产业高地、生态旅游胜地和特色工业基地三个战略重点,同时加快城市建设,坚持“南拓北扩西进”,努力把三明建成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海峡西岸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南平市在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把该市建成海峡西岸重要工业基地的同时,发挥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放大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推进旅游产业周边区域协作,发挥海峡西岸旅游经济的龙头作用,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龙岩市正在加快城市南移西扩,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中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并努力在建设海峡西岸闽西南一翼交通枢纽上寻求突破,同时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型经济发展之路,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从以上福建9个中心城市丰富的建设实践来看,有几条经验和思路值得认真总结,并以此指导今后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建设、发展与提升。一是按照城市现有环境容量,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尽量吸收现有外来人口,使之成为城市新居民,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扩大城市规模。福州应争取从省域城市向跨省域城市发展;厦门、泉州应争取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发展;其余6个设区市,有条件的应争取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二是按照比较优势原理,确定各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提高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力。只有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大量人口,形成繁荣的市场,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按照各中心城市的区位特点,确定各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布局,既要考虑市区内交通建设,以此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又要考虑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的交通建设,以此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在港口建设中,沿海各市要加强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使海西港口群实现结构优化、效益优化。四是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功能要求,确定中心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努力使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结构合理、布局配套优化,进而发挥城市系统功能效应。五是按照各中心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底蕴,提升城市品位,体现海峡西岸特色与风采,改变“千城一面”的状况,增强并提升城市“软实力”。六是按照各中心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制定城市长期建设总体规划和近中期建设规划。规划一经制定,就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与权威性,使城市发展沿着科学的路径前进。
城建促海西,海西促城建。相信在科学发展观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福建省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余新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