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统战工作优势 促进福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08-07-30 21:54:56来源:福建东南新闻网
摘 要:统一战线的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决定着统一战线在福建的各项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经济发达,闽商实力雄厚,使福建统一战线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统战部门的积极作为,真正把闽商组织起来、发展起来、活跃起来,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部门应在落实两个《若干意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规范组织建设,延伸商会职能;建立健全服务帮扶机制,拓宽服务工作渠道等方面为福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平台。
关键词:非公经济;统一战线;异地商会;海峡西岸;民营企业;参政议政
统一战线的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决定着统一战线在福建的各项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非公经济领域,如何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的发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全省统一战线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发挥作用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同样也是搞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法宝。近年来,福建省统一战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个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积极因素,努力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做贡献。
一、福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福建是非公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晋江模式”、“长乐草根工业”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经过20年的发展,福建非公经济早已经成为带动福建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最强劲的引擎,稳稳地撑起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十五”以来,福建省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提升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安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福建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06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1.8%,非公企业已真正撑起了海西经济的半壁江山。民间资本充裕,全省居民储蓄存款达到3903亿元,相当于生产总值的60%;民间投资活跃,全省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31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7%,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在总投资20亿元的坑口火电厂和总投资55亿元的大唐火电厂等大项目中,都出现了民间资本活跃的身影。2005年12月,福建省出台《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方面的条件,民营投资获得了更广的平台和更大的空间。据统计,2006年1-8月,全省民营投资增长43%,比全省投资增幅高6.3个百分点;民营投资占全省城镇投资比重达42%。
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以非公经济投资为主体的格局。据统计,2005年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福建非公企业近2.3万户,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有610户,比上年增长24.7%,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的趋势明显。在非公经济投资踊跃的同时,福建省非公企业出口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0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外向度明显提高,完成出口交货值1406.8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53.9%;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36.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非公企业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在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同时,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比例日益增大,企业的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到2005年,全省已初步形成60个产业集群,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有14个、省重点产业集群32个;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3%,比上年增长18.7%;以非公企业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石雕、水暖器材、石材、电机、电子等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产业聚集产生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据最新的调查,福建167家民营企业集团中,其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的有41家,民营企业生产的九牧王西裤、七匹狼夹克衫、安踏旅游鞋等不少产品在全国同类商品中的市场占有率居前列。
福建非公经济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已从先前的产量竞争、质量竞争迅速走到品牌和文化竞争阶段。在2005年中国名牌评选中,福建企业有33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比上年增加近一倍。目前福建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76个、中国驰名商标49件、国家免检产品141个,总量均居全国第5位;还有省级名牌产品695个、省级著名商标863件,这些品牌绝大多数属于民营企业。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已从先前的产量竞争、质量竞争迅速走到品牌和文化竞争阶段。在2005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33家企业中,有10家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起草者。厦门、泉州、莆田等地都把名牌战略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的重要抓手,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产品都予以百万元重奖,在服务措施上给予便利。
同时,自主创新正成为非公企业的自觉行动。许多民营企业致力于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据省企调队对福建省167家年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集团的跟踪调查,167家民营企业集团中有44.3%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至2006年10月底,福建省共认定1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55家是在民营企业中设立的。
非公经济在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福建非公企业早已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2005年全省非公企业从业人员169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91%。非公经济是税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全省非公企业缴纳税金456.4亿元,占全省税收总收入的52.1%。福建的非公企业还积极投身“光彩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共捐资20多亿元,兴办公益事业和支持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福建非公经济与统一战线的角色审视
1、民营经济发达,闽商实力雄厚,使福建统一战线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福建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率先兴起发展浪潮,随着我们国家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经历了20多年打拼创业的福建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凸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经营户62.22万户,从业人员197.73万人,完成产值777.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04.37亿元,省工商联共有企业团体、个人会员6.65万多个,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建设者。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积极回报社会,赈灾、扶贫、济困和创办公益事业。截至2005年7月,福建省参与“光彩事业”项目投资的民营企业家已达11500人,实施项目638个,到位资金167亿元,培训人员3.2万人次,安排就业39万人,捐资办学支持社会公益事业3.5亿元,为促进共同富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福建统一战线具有传统的职能优势。统一战线是实现广泛团结、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途径,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统一战线能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最广泛最充分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全省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力量最广泛的联盟,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个目标上来。统一战线是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能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各党派、各界人士合作共事得越好,参政议政的作用发挥得越好,民主监督越有力越有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治基础就越牢固。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社会功能,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突出优势,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统一战线是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能以协商的方式、民主的作风来体谅包容、求同存异,使我们党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真正顺乎民意,赢得民心,真正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从而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福建统一战线具有独特的工作优势。福建统一战线注重组织、引导和鼓励闽商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福建省于2004年5月召开首届世界闽商大会,概括了“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充分肯定闽商的作用和贡献,树立闽商的良好形象。福建省委、省政府还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竞争力提升、财政金融支持,以及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创业指导和协调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了福建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凝聚闽商力量,全省组建了各级行业商会274个,其中同业公会219个;省级异地商会21个,省以下的197个。演发挥商会作用,支持家乡建设。引导鼓励闽商参与“光彩事业”、“回归工程”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海西春雨行动”,是福建统战工作的新亮点。
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团结各民主党派,通过健全党外人士实职安排制度、协商制度和改善其工作条件等,为发挥他们的作用创造条件。各民主党派与省委、省政府精诚合作,从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提出到写入中央文件,民主党派自始至终给予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福建省委关于海西建设的每项重大决策,他们都能主动呼应,积极参与,深入开展调研,积极献言献策,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他们是海西战略的重要建设者。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平台建设的对策
福建省委历来重视统战工作,把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性工作来抓。省委每年专门召开常委会听取统战工作汇报,专题研究统战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做统战工作,参加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带头模范地执行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省委全体常委每年都安排至少两次与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并创新了“无主题”谈心形式,建立了省委常委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的制度。
今后,福建省统战工作还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构建和谐福建、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积极的努力。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发挥好工商联的助手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家深刻领会文件内容,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提升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具体说来,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通过统战部门的积极作为,真正把闽商组织起来、发展起来、活跃起来,为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福建省统战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为“第一要务”服务这一中心,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职能和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把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人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国和全省的工作大局上来,以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想方设法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人民团体,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针对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促进文化振兴、推动海洋开发、转变政府职能等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做出贡献。
2、要落实好两个《若干意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福建省委把提升民营经济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十大举措之一。福建省委统战部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既要善于总结和运用以往的经验,又要勇于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既要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又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引导相结合。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要从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加快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保障民营企业合理合法用地、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提高民营企业素质、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指导和协调等方面促进福建民营经济实现跃升。
3、围绕发展大局,积极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不断拓宽工商联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渠道,大力推进政治协商,不断完善协商内容,丰富协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搞好民主监督,主动参与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会议和活动;积极推进参政议政,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比如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为党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向会员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公私观、信用观、义利观和法制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坚持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光彩事业,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应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包括推进发展、促进公平、推动自由创造、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守法律法规、遵守道德诚信、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等八个方面的责任,应该在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以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救助弱势群体等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积极主动精神,做出更具有创新性贡献。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树立起现代经营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关爱员工,回报社会。
5、建立健全服务帮扶机制,拓宽服务工作渠道。把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围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所思、所想、所难、所困,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排忧解难。要积极为会员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息、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组织工商专业培训,帮助会员和非公有制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完善财务管理,照章纳税,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组织会员和非公有制企业举办和参加各种展销会、交易会,组织他们外出考察访问,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增进与其它工商社团及工商界人士的联系,促进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的发展,协助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助非公有制企业抵制不合理的收费、罚款、摊派、集资、赞助,抵制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6、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个别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存在工会组织不健全,损害企业员工利益,个别企业造假、售假,损害群众利益,个别企业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利益等现象得不到有效监管的现象,除按照有关规定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外,还聘请有社会正义感、责任心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积极分子等担任义务监督员,对个别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明查暗访,发现问题随时向有关部门举报,以此作为政府监管的补充。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所在的企业一旦出现问题,统战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对有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企业改正问题,此举很好地促进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成长,也有效维护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健康形象。
7、规范组织建设,延伸商会职能。一方面,要理顺对同业商会(公会)的管理。2005年11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授权福建省工商联为社团业务主管单位,使工商联对同业商会的管理问题终获突破,促进了福建省同业商会的健康规范发展,推动了同业商会组建工作继续深化,作用不断提升。新时期工商联要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履行统一战线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的职能,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对广大会员进行团结、帮助、引导、教育,为会员搞好服务,培养一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队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异地商会的建设,积极发挥异地商会的作用,开展亲情招商,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引导省外闽商支持家乡建设。截止2005年底,福建异地商会总数达197家,这是福建非公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积极开展异地商会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并进行专题调研,支持、指导和协助非公经济人士组建省级异地商会。(原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作者:黄丽惠 单位:闽江学院马列部)
责任编辑:余新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