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生:产业生态化与福建可持续发展
2008-07-30 21:52:55来源:东南新闻网
摘 要: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福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福建生态产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以产业生态化促进福建的可持续发展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展生态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构建生态导向的政策法规激励机制。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综合运用生态经济规律,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利用一切有利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从宏观上协调整个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微观上,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手段,大幅度提高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产业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
一、产业生态化是福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产业生态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频发的全球性生态灾难和资源枯竭使人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才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产业系统必须改变原有对自然界无限索取的运转方式,向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和开发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向恢复自然生态和扩充环境容量的方向转变。循环经济模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在原有传统线性经济的基础上增加反馈回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运作,有力地说明了在产业系统中不仅可以实现能量和物质消费的优化,而且还能够建立从“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合循环回路,实现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从生态角度重塑产业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把发展产业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国外发达国家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和实践较早,其主要手段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环境设计、绿色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控制等。我省国民经济中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加上传统产业资源能源消耗水平高,产品附加值低,环境危害相对严重,因此,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不仅有利于提高我省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而且对于促使整个经济的绿色化和人们生产、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产业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使经济系统适应自然系统,将生态系统原理应用到经济系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的实现:一是资源的不间断供给;二是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现实资源的稀缺性往往造成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而生态化产业经济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世界研究动向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表明,产业生态化能够使物质和能量在经济、社会系统内不断循环,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第三,产业生态化是福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生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外在的压力,也有其内在的渊源。其外在压力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瓶颈的形成与生态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而核心技术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则构成了其内在机制。当前,福建发展正处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过程中一些传统意义上污染较重的行业,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纺织印染、石化、电力、原材料业等,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同时,由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很多企业仍沿袭着粗放经营方式,从而导致资源和原材料的极大浪费,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工业污染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同时,2005年,福建省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这就说明福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居民的消费结构迅速升级,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与升级,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长期。但这一时期,往往也是环境、经济、社会等矛盾突出,资源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保持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条件下,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整体“绿化”产业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层次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地建立起福建的生态产业体系。
二、福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较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进行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多种模式;90年代末,农村开展了以沼气为核心的改水改厕工程;2002年就提出生态省建设战
|
略,并将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作为生态省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生态农业方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类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趋于规模化、标准化,面积在不断扩大。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生态工业方面,进一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物质循环利用,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即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城市为单元,在社会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在区域发展上,组织实施循环经济“251示范工程”,奠定生态产业的发展基础。其一,许多企业建造了废物回用链,树立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典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二,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形成生态产业链的基础良好,如马尾经济开发区的华映光电、LG麦可龙、龟尾化工等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补的产业共生组合;青口工业园区的东南汽车主车厂与配套厂合作紧密,为资源再生,形成共生耦合的生态工业园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三,在圣农、鹭盛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业生态链渐成规模。如圣农利用鸡粪制有机菌肥,供应种植业;利用鸡毛制多肽氨基酸,利用鸡肠提取胰蛋白酶,利用加工下脚料做鱼鳖饲料,在饲养与加工过程中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但从总体上看,福建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根据循环经济的共生链原理,产业间具有潜在的产业链关系,各行业之间只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遵照循环经济的逻辑,查找产业链的缺环,制定产业规划和科技规划,通过一定的政策辅导和市场引导,再给予一定的产业扶持,是完全有条件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产业链(环)的。但由于福建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产业链条缺环较多,企业间相互不能形成上下衔接的工艺链条,资源、能源、劳动力浪费较多,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符合产业生态规律的宏观产业规划,加强各产业内部和企业间的物流、能源流的回收循环设计,形成生产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福建的产业水平。通过产业链规划还可以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建成相互关联的产业群和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全省工业的生态化,从而带领整个国民经济走上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三、以生态产业促进福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选择
首先,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展生态产业。为了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应实施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战略,同时调整产业政策。要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节能、节水、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对工艺落后、污染环境、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坚决淘汰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调整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已无发展前景的衰退产业及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对那些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效益少的,但属社会公益项目,如废物综合收集利用,大型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等,这些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政府必须用产业政策加以扶持和引导;在广大农村地区,要结合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产业基础。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要优先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科研机构和高校与生态产业相互结合的新机制,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创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含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链接技术的开发力度,并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要从本省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化工业是福建的支柱产业,在2010年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产业规模将要急遽扩张,必须按照生态工业发展的要求,以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武装三大产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第三,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要推行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以规模经济的形式进行产业组织构建,通过规模经济及企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政府要从各种优惠政策方面,如金融、人员培训、税收等方面鼓励企业进入生态工业园,并提倡在园区内建立生态产业链,形成工业共生网络;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工业园进行系统规划,鼓励园区内资源的梯次流动,提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运用先进的生态设计手段,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分析,使物尽其用、循环利用。
第四,构建有利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对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企业经营者认识水平不高,从深层看则是利益驱动不足。由于现行的资源价格机制扭曲、排污费偏低、环保处罚力度不够以及税收、融资优惠不到位等,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发展生态产业难以获得什么经济效益。要通过政策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尤其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可借鉴国外建立合作金融制度的思路,政府牵头,由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大型企业等共同出资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协会,通过专家理财为社会上的富余资金寻找投资渠道,参与园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性服务。通过建立这种投资协会,广开资金来源,有可能会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余新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