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产业集群支撑带动海西又好又快发展
2008-07-30 21:46:11来源:福建东南新闻网
摘 要:支撑和带动区域发展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功能。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传统型产业集群迅速壮大,有力地支撑和带动了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由于集群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偏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等问题,导致集群整体竞争力还不很强,支撑和带动地区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泉州市要立足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载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发挥泉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增长;载体建设;完善服务;支撑带动
发挥好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对泉州市的新部署、新要求。泉州市要继续围绕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发展前列的目标,按照海西建设总体战略部署,对接九大产业支撑体系和八项发展举措,加快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不断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好支撑和带动“海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支撑和带动区域发展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功能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的具有集聚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发挥集聚经济效应,提高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地区发展支撑力。分工和专业化是提高生产率的基本手段,也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由于集群内部需求的多样性,大企业能够把价值链中增值部分最大、最核心的环节保留下来,把其他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专注于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共享区域内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和中介服务等公共资源,将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将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到最优,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企业间地理邻近,容易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集群内完善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及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劳务市场等,还会降低企业进出壁垒和创业风险,促进新企业快速衍生与成长。
二是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地区发展推动力。集群企业竞争压力使创新你追我赶,刺激企业家的创新才能,增强企业技术、管理、组织、制度的创新动力。专业技术劳动者在地理上的集中也有助于技术信息流动和外溢,企业间通过实地考察、面对面交流或技术人才流动,强化学习和模仿效应,加快技术创新扩散。集群内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采取联合行动,开展合作创新,能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三是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创造有效供给和需求,增强地区发展带动力。区位品牌会发挥群体广告效应,进入专业市场的企业大多不靠自己的商标、品牌、企业知名度拓展市场,而是依靠区域市场的知名度,提高消费者对集群内企业信任度,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拓展市场容量。集群内企业产品种类齐全,互补性强,容易买到合适产品,会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购买商,也会创造需求。此外,集群内企业容易获取政府协助举办会展、组织同业管理机构、提供政府采购方便和技术信息服务,也会创造有效供应和需求。
四是发挥制度规范效应,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增强地区发展服务力。建立适应产业集聚要求的制度体系是产业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通过出台构建可供生产者共同享用的销售网络,培育诚信与合作文化氛围,建设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组织相关企业为了共同发展目标进行有意识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联合行动,能够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扩张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通过提供服务,也能够积累许多专业性管理知识和技能,也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泉州市产业集群支撑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分析
近年来,泉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立足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突出发展重工业,发展规模大、效益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重点扶持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有力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支撑和带动了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与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泉州经济在发展态势、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从国内城市竞争力排名看,根据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泉州的城市竞争力在中国(两岸三地)200个城市中排名第55位,比2005年的第47位下滑8位,其中效益、增长、结构三个指数分别排在第72、99和105位;从经济总量看,我市从2000年全国地级市第3位退到2005年第9位(在苏州、无锡、佛山、东莞、烟台、唐山、石家庄、郑州之后),且有进一步距离拉大的趋势,说明泉州市产业集群支撑能力和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
一是产业仍然呈轻型结构。据统计,2001年以来,泉州市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集群年均增长超过20%,其中2006年产值和利润增幅仍然达到26%和25.3%,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虽然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有新的拓展,2006年增长达到34.2%,但是主要来自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其中2006年石油化工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45.14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35.93亿元,分别增长35.6%和30%,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项目刚刚落地,有的逐步开始投产。说明泉州市产业主要仍然集中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领域,竞争力还不够强。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很强。据统计,在近3000家规模以上传统产业企业中,有自主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不到200家,研究开发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3%;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企业只有93家,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4%,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比重不到1%。2005年全市科研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仅0.36%,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更低于全国平均1.3%的水平。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产业链中缺少研发、创新等高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是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据统计,2005年全市每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0.93吨标准煤,比宁德的0.53吨、厦门的0.54吨分别高0.4和0.39吨;2006年万元生产总值耗电1147.23度,比福州的1056.41度、厦门的888.1度分别高90.82度和259.13度。实现等量GDP所消耗的原材料、土地、水资源均高于苏州、无锡、宁波、佛山等发达地区,就一直让泉州人引以为豪的GDP总量而言,我市在全国地级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前三位降到2005年的第六位。粗放型经济增长,只能是拼生产要素、拼产品价格、拼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是缺乏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特别是随着用地紧张,劳动力成本和用地成本逐步提高,必然会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加快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步伐,更好地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要在“海西”建设中发挥好支撑和带动作用,必须有效整合要素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大力发展产业链长、关
|
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增强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技术创新,培植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不断营造产业竞争优势。区域规划是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好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前提。从全国、全省产业规划布局,泉州市要重点培育2个(石化、纺织服装)产值超千亿元、2个(鞋业、建材)超500亿元和8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力争至2010年产业集群总产值超5000亿元的目标,对现有产业集群进行全面分析和梳理,根据区位特点、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功能定位,高起点地修订和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关联,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培育竞争优势。一要立足产业升级。坚持“集聚、提升、拓展”,整合提高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五大传统产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依然是泉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和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管理装备水平和员工技术素质,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电子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努力使新兴产业不断有新的重大项目落地,已有项目顺利建成投产,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二要做好投资导向。要从完善产业链、降低产业整体运营成本出发,围绕产业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下游产业以及互补性产业,确定指导目录,引导投资方向。对规划建设的大项目,要针对性地布点,充分预留产业链伸展空间。要围绕把泉州市建设成为新的台商聚集区目标,以总投资23亿美元的和谐光电等台资大项目落地为契机,抓住台湾地区以及日韩、欧美等国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招商选资,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导资金投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汽车制造、船舶修造、精细化工、新型能源储备和开发等战略性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从偏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三要形成合理布局。要按照既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人才、资金、技术优势,又从关联度更大、布局分工更合理、整体竞争优势更强的产业带发展要求出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规划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配套的城镇和基础设施体系。合理规划港口资源配置,建设大型国际海港和空港,优化运输条件,扩大转运能力。特别是要适应工业结构逐步向重化工业发展的实际,认真统筹规划现代服务业,重点推动与产业集聚相配套的物流、金融、商务、科技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通过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产业合理集聚和科学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提高支撑和带动能力提供指导。
2、完善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增强产业集群支撑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能促进产业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低廉、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按照“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立足功能完善、集聚提高,从区域经济协同性、空间布局合理性和经济功能完整性出发,强化产业关联和企业协作,把工业园区整合为产业支撑和带动力更强的经济功能区。一是坚持产业配套。要结合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工业区建设规划,明确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产业链为主线,实行产业链招商,多渠道吸引资金形成在生产环节上下游、连贯配套的成块、成片、成区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设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产值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税收超亿元甚至超十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核心区。二是坚持市场运作。按照园区功能定位,以市场为导向,适当辅以政策优惠,对现有工业区进行产业调整、整合提高,重点扶持发展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3个经省政府批准的工业园区,引导综合工业园区逐步向专业产业园区过渡,鼓励和支持城区同类及相关企业退城进园,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采取“一区二园”和“一区多园”等形式,本着共同投资、共同发展、共享收益的原则,促进毗邻县市合作与融合,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产业、优势地区带动周边产业、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培育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三是坚持集约增长。围绕提升工业园区竞争力,引导低端产业、加工型产业逐步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山区和周边欠发达地区转移,促进工业园区产业升级,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孵化器、信息分享网络建设,有效整合区内企业科技和人力资源,构建公共研发平台,着力形成既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又能发挥企业创新潜能的新型产业组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增强产业集群带动能力。大企业的成长是增强产业集群带动能力的关键。要坚持对外来企业、本地企业及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都实行国民待遇,在用地、能源、融资、劳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引导其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壮大总量,做强做优,发挥好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一要实行产业链带动。石油化工产业链比较长,具有很强的带动能力。着力抓好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中化500万吨/年重油加工和石狮PTA等重大项目迅速落地,成功投产,快速见效,既能够延伸石化产业链,引导一批民企向石化中下游项目投资,形成上下游成龙配套的产业链,项目本身能够实现650亿元产值,还能带动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左右,成为泉州市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新一轮腾飞的重要支撑;又能够为以石化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纺织、服装、制鞋、包袋、雨伞、树脂等传统产业提供中间产品,提高原料自给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二是核心企业带动。引导大企业加强与本地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发挥本地产业基础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既能够为本地企业提供市场,又能够降低大企业的采购成本,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共荣。目前,泉州市有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近1000家,年产值超过150亿元,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为了适应泉州市周边地区专用车市场需求,发挥本地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优势,积极引进了一汽新华旭、北方奔驰、重庆力帆、深圳五洲龙、一汽客车、江苏“春洲”、济南中国重汽等合作项目,建设重型车、专用车、特种车等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不仅能为大量本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市场,而且能够带动本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汽车销售企业进一步发展,经过3~5年能够基本形成闽南地区汽车产业核心区,打造产值超250亿元的汽车产业板块。三是关联产业带动。引进、建设好一个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项目,围绕大项目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建设,能够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泉州市有海岸线长达541公里,许多港区深水岸线长,避风条件好,非常适合发展大型修造船业。新引进的泉州船厂造船项目,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年造船吨位可达260万载重吨,造船项目可以创造年产值67亿元。并将带动一批配套项目的发展,仅泉州船舶工业配套园区将能够年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延伸发展的钢结构、管子加工、甲板机械、空压机等以及水暖、阀门、蓄电池、油漆、船舶黑匣子等企业,将能够实现100亿元产值。四要名牌企业带动。名牌多是泉州市产业竞争的优势,也是传统产业集群的一大特色。要引导企业以知名品牌为纽带整合现有产业发展资源,按照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要求,采取并购、参股等形式,把中小型配套企业吸收进品牌俱乐部,并通过注入技术和管理,使配套企业在质量提升的情况下共享知名品牌的无形收益,提高产品附加值,节约投入成本,发挥品牌的辐射作用,增强区域名优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4、健全服务体系,保障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特别重视软环境建设,创新产业集聚的体制和机制,营造产业集聚的良好氛围。一要加强政策扶持。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制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核心企业迅速发展、产业链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等政策措施,加强区域产业集群文化建设,引导企业采取俱乐部、联谊会等形式,建立互动互信关系,扩大信息交流、知识转移途径,促进低技术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促进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发展。二要优化融资环境。积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配套建设,扩大社会资金投资空间。健全政银企业沟通协作机制,鼓励和推动商业银行改进信贷管理体系,完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信贷品种与服务方式,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三要提供人才保障。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业工人技术素质为核心,加快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为产业集群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人才信息沟通和发布制度,简化人才引进程序,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营造吸引、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四要健全中介组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组织建立产业和产品展示中心,构筑电子商务ASP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信息服务;整合提高区域性行业协会,采用“行业协会和龙头核心企业共同注资”的办法建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发展会计、法律、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在投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产业损害预测预警和反倾销等方面发挥作用,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五要完善物流体系。根据产业集群特别是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运输量大、物流量多的特点,从我市海港、空港、道路交通实际出发,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扶大扶强一批辐射力强、规模效应大的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增强运输、仓储、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能力。加快构建链接企业、银行、税务、海关、商检、港务等相关部门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创造条件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配套的石化产品交易中心等原辅材料和成品批发配送中心,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流通环境。
四、几点思考
纵观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产业集群是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推动产业链长的产业集聚发展,能够迅速营造地区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经济总量,拉动就业,增加税收,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1、要强化产业集聚理念。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围绕产业链进行技术选择和招商选资,努力构建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位产业发展资源的产业组织体系,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2、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视引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认真做好项目选址、规划、可研、环评、用地、用海、征迁安等工作,努力促使项目快速生成、快速落地、快速见效,快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要力求产业配套发展。要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力求引进的项目与当地产业基础配套,为当地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提升平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4、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采取适当政策优惠,以知名品牌为纽带,通过并购、参股等途径,组建品牌俱乐部,增强区域名优产品市场供给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5、要健全完善制度保障。大力加强公共机构建设,通过实施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制度环境、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制度上的创新,为产业集群增强竞争优势、发挥支撑带动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廖小军/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原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责任编辑:余新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