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全力推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

2008-07-30 21:33:32来源:福建东南新闻网
    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赋予了新内涵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闽台关系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省对台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和自觉贯彻省委的决策部署,把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作为对台工作的新起点和新目标,积极推动闽台关系发展,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充分认识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重大意义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提出,是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的拓展提升,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自觉行动,具有重大的战略和实践意义。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就必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总揽、协调、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处理好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这个关系。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建两岸互利共赢的局面,壮大我整体发展实力;另一方面符合台湾岛内求和平、求发展、求稳定的主流民意,有利于为全国发展大局创造一个有利的两岸环境。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两岸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追求。海峡两岸同处一个家园,理应和谐相融;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当和睦相待。尽管当前两岸尚未统一,但从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实践看,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可以实现人民安宁、地区稳定、共创和谐。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有利于推动两岸进一步密切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人民消除误解、增加了解、增进理解、促进和解,进一步树立和谐的理念,发展和谐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海峡,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拓宽了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有效载体。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贯彻了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特别是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表明了我们为台湾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诚意和善意,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部署,是维护建设好两岸共同家园、密切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实现途径。把这个先行区建设好,可以让台湾同胞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看到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实惠和荣耀,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增强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从而显现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的巨大影响力。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创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实践。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色在对台,优势在对台,潜力在对台,影响在对台。近年来,省委提出“五缘六求”对台工作思路,动员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推动闽台交流合作,有效地发挥了全省人民先行先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闽台关系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和“五缘六求”工作思路,不仅在省内而且在省外,不仅在西岸而且在东岸,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多次写入党的文件,上升为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不仅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践的总结,而且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思路的发展、提高和创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了新构想,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作为。按照这个要求去努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和优势就会更加突出,作用和贡献就会更加明显。
  ◆准确把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内涵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宣示、一种优势体现、一种实践导向。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其战略考虑、原则要求、推进形式和实践途径。
  定位是两岸。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首要的着眼点是两岸,就是要把海峡西岸的福建建设成为两岸合的纽带、通的桥梁、连的通道、和的平台。福建与台湾距离最近,与台胞亲情最深,反“独”促统的责任感最强,做对台工作的合力最大,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起到这个作用。着眼两岸,则空间无限、舞台无限。我们要立足于全局,自觉地把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与海西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决策部署紧密联系起来,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挥好福建在联系两岸同胞、密切两岸往来、发展两岸关系中的独特作用。
  主体是人民。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要突出两岸人民的主体地位,靠人民来推动,靠人民来建设。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都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让台湾同胞真切、深刻地感受到两岸的同胞情、骨肉亲,进而关注统一进程,正确决定弃取;另一方面,要尊重福建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过程,体现在各级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
  途径是交流合作。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要坚持以民对民、以地对地,着力推进闽台民间交流合作,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保持交流合作的热度,形成交流合作的声势,增进交流合作的实效,使彼此交流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当前要继续发挥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紧密经贸联系、两岸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的“六求”作为,全面推进闽台交流合作,争取在实践和平发展主题上迈出新步伐,在维护建设两岸共同家园上取得新进展,在维系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上求得新突破,更好地服务于反“独”促统大局。
  关键是先行。福建与台湾的特殊区位联系和人文渊源关系,决定了福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优势独特,就要先行先试;地位重要,就要有更大作为。先行要有胆略,要有谋略,还要有策略。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工作要求,勤于研究,善于谋划,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多做对台湾民众有利的事,多做对推动“五缘六求”工作有效的事,多做对发展闽台关系有益的事。既要注重开发新资源,拓宽新领域,开辟新渠道,推出新举措,又要努力培育新亮点,树立新品牌,争取新突破,求得新实效。对中央制定的各项对台政策措施,要率先实施、率先落实;对地方和部门权限范围内能够做的事情,要谋划在先、实施在先;对需要中央和国家部委授权的事情,要积极争取、多方推动,发挥好福建对台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认真落实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工作部署
  省委八届三次全会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按照“五缘六求”的工作思路,更加突出先行先试,更加突出民族民心,更加突出融合融洽,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并对发展现阶段闽台关系作出部署。我们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着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着眼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努力推动闽台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以现有台资企业集聚区为基础,建设闽台产业合作功能区,加强产业配套建设,提高对台相关产业集聚功能,打造光电、石化、电子、机械、纺织、造船、电机等闽台产业分工协作基地,使之成为两岸产业合作品牌。加快建设台湾农(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中心,建好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使之成为两岸农业合作品牌。推进闽台现代物流、海洋开发、金融、创意动漫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合作,促进闽台业界共建合作园区,共研核心技术,共推技术标准,共创中华品牌。落实国家出台的更加开放的对台小额贸易政策,鼓励赴台举办各类商品展,扩大闽台贸易。办好投洽会、项目成果交易会、海交会、台交会、花博会、旅博会、林博会、茶博会、艺博会等重大对台经贸洽谈活动。推进闽台园区、企业、协会、港区之间的双向对接,探索建立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促进闽台经济合作稳步发展。
  着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以福建祖地文化交流为重点,以文化传承为载体,推动两地文化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断强化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规划和建设展示海西文化魅力的对台文化展示基地,增强福建原乡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着力办好海西论坛等一系列经济文化研讨活动,扩大“相约东南”文艺公演、两岸图书交易会等展演活动的影响,丰富两岸青年联欢节等青少年联谊形式,提升闽南文化节、妈祖文化旅游节、保生大帝文化节等重大对台交流活动层次,使之成为两岸交流品牌。发挥闽台缘博物馆在密切两岸交流中的作用。促进闽台地方性、行业性、民间性团体的沟通联系,推动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学、新闻、出版和气象、地质、地震等领域的交流。组织富有闽台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赴台交流,增进台湾同胞对海西建设的了解、认同,形成闽台联系热络、互动密集的交流态势。
  着力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社会纽带。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关系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问题,注意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促进两岸同胞和谐共处,不断扩大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办好各类涉台农业园区、基地和中心,为台湾农民来闽创业和台湾农(水)产品进口销售创造便利条件。为在闽台资企业办实事好事,促其发展壮大,实现转型升级。改善口岸通关环境,简化相关手续,方便台胞往返两岸。继续执行台生同等收费政策和奖学金制度,吸引更多台生来闽就学。开展台胞职业技能鉴定和人才交流合作试点,为台湾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大陆发展创造条件。设立信息服务网络,为台胞提供海西建设资讯和来闽投资、旅游、交流、定居、就学、就业、就医指南。完善沿海台胞接待站和台湾渔船停泊点功能,为台湾渔船民提供有效服务。探讨建立台湾海峡海上搜救合作机制,营造安全、和谐的海域环境。健全完善涉台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为维护台胞权益提供法制保障。
  着力构建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通道连接纽带。继续发挥福建近台地理优势和闽台海空通航基础优势,积极拓展我省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扩大闽台两地直航,推动两岸直接“三通”,不断拓宽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联系通道。鼓励我省居民赴金马澎旅游,做大双向旅游规模。畅通客运往来航线,发展海空客运联运业务。拓展与金马澎直接往来的货物品种与规模,增加直接往来货运量,做大直接往来航线包裹快运业务,使直接往来航线成为两岸往来的主要通道。拓展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的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功能。推动省内相关口岸成为两岸客运包机周末化、常态化航点。用好用足我省港区有关特殊政策,探索闽台物流合作方式,推动两岸货物便利通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未来两岸“三通”有关工作研究,促进我省沿海对台口岸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理论学习中心组 责任编辑:余新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