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海西战略一呼百应

2010-05-05 09:35:47来源:福建日报

福州新闻网

  2010年2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花卉基地,了解企业培育和销售蝴蝶兰情况,并向广大台湾同胞致以新春的祝福。新华社 发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至今,国家部委和央企的关注和支持伴随着福建一路前行。截至今年4月,已有68个国家部委和央企与福建签署了相关协议、纪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在海西实践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得到了国家部委和央企的强力助推。

  2004年,海西战略甫一提出,铁道部与福建签署《关于加快福建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成为率先支持海西发展的国家部委。

  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意见》中的很多优惠政策均属福建省独享。专门出台政策支持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这在国家工商总局是第一次。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的《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是当时总局出台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内容最全面、条目和字数最多、措施最具体的一个。

  国家部委支持海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支持的措施列入本部门的“十一五”规划。2007年随着海西建设上升为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海西,已成为有关方面制订各类规划的关键词、热门词。商务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海洋局、旅游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国家电网公司等纷纷在编制自身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将支持海西建设写入纲要,并制定针对海西的特殊政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海西建设也面临严峻考验。中央部委再次伸出关怀之手,加快扶持政策的出台速度。短短半年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工商总局、农业银行等部委、央企,再次加大支持强度,力推一批政策、资金、项目,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促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在福建宣布对台新政策,这在国台办已不是什么新闻。近年来,国台办大力支持海西在紧密两岸经贸联系、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推进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

  ……

  六年,68个部委和央企与海西携手。平均几乎每个月就有一个部委或央企与福建省签约,其中不乏为海西“量身定做”的大手笔举措。

  中央各部委和央企不断加大的支持力度,为“海西”插上强健的腾飞翅膀。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部委、央企大范围的部省合作形式,甚至成为了大陆区域协作的又一个样板,为区域经济发展探索新路。

  与此同时,周边省份、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福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也主动融入、协力推进。

海西发展与台湾机遇

  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教授):

  台湾当局“陆委会”咨询委员会议日前讨论大陆“海西计划”的因应对策。有部分咨询委员认为,除经济面向外,台湾应策略性思考如何利用海西,以促进两岸良性互动与发展。

  2009年5月大陆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在对台问题上发挥独特的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同时明确赋予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在ECFA框架下,允许在对台经贸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以先行先试,取得经验。换言之,大陆认为利用建构海西的同时,可对内增进繁荣,对外发挥福建优势,又可引发台商投资的热潮。

  海西的发展受到《若干意见》的加持,透过先行先试及“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对台政策,过去不曾出现或不被允许的两岸合作模式或投资形态,未来都可能先在福建推出;除了高科技与资本密集产业外,两岸合作的范围将覆盖金融保险、医疗保健、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农林养殖等新领域,这对两岸的经贸发展及经济整合,将有很大的推动力与想象空间。

  归根究底,建构海西的基本思维,可从政治与经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在政治方面,福建和台湾距离较近,气候略同,可发挥地缘的影响力,借助风俗、信仰、文化、语言的渊源拉近两岸民众的距离,台湾民众前往福建时,无形之中产生自然的归属感,加上优惠利多的诱因,与台湾民众强化更紧密的联系。

  在经济方面,运用优惠的投资方案,将台湾的资金、技术、管理移转至福建,与福建的劳动力充足、资金不足、技术与管理不高,形成互补的作用。目前福建有台商20万人,台资企业协议金额200多亿美元,福建已成为台商在大陆的重要聚集地。而台商看重的不仅是海西的优惠政策,而是整体大陆市场,台商可运用最近的海西作为平台,把海西做大。

  总之,大陆发展海西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发展经济,其次是扩大两岸间的交流,让海西成为对台交流的综合通道,与台湾进行经、社、文、政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成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正因如此,台湾若能正面看待并主动积极参与大陆的市场竞合,先求稳定岛内经济发展,再求产业多元化与优质化的提升,使大陆处于需求的市场环境,台湾经济才有“浴火重生”的机会。 

海西历程

  2004年 “海西”战略浮出水面

  ●2004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首次完整、公开亮相。一个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呼应台湾海峡的“海峡西岸”概念,在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上渐渐清晰。

  2005年 首次写进中央文件

  ●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海西建设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当年10月,“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年 写入“十一五”规划

  ●2006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海西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2007年 建设两个先行区目标提出

  ●2007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海西建设进入全方位推进阶段。

  ●2007年10月,在十七大上,海西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当年11月,福建省委八届三次会议提出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新要求,要求努力把海西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2008年至今 海西建设驶上快车道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西再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5月14日正式发布。

大事记

福州新闻网

十一届海交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  林熙 摄

福州新闻网

漳州码头万吨级集装箱泊位。  关建东 摄

福州新闻网

福建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一期工程一角。 关建东 摄 

      ●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

  ● 2009年5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

  ● 2009年6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省政府签署《关于加快三都澳溪南半岛开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协议》。

  ● 2009年7月17日,交通运输部与省政府签订《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运输发展会谈纪要》。

  ● 2009年8月21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与省政府签订《加快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开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协议》。

  ● 2009年9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 2009年10月20日,民政部与福建省政府签订《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民政事业发展合作协议》。

  ● 2009年11月,文化部出台七条措施支持和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

  ● 2009年11月23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的函》。

  ● 2009年12月,国家人口计生委与省政府签署《共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合作协议》。

  ● 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

  ● 2010年1月21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 2010年2月1日,国家民航局领导与省领导举行会谈,提出支持福建兴建三明等四个机场等。

  ● 2010年3月2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省政府签署《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石化产业新一轮发展会谈纪要》。

  ● 2010年3月4日,铁道部与省政府签署《关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建设发展的会议纪要》。

  ● 2010年3月5日,中国北车集团公司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010年3月6日,中国铝业公司与省政府签署《加快推进海西铝加工产业新一轮发展会谈纪要》。

  ● 2010年3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省政府签订《关于共建海峡西岸食品药品安全先行区合作备忘录》。

  ● 2010年4月14日,环境保护部与省政府举行共同推进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会谈并签署合作协议。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