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先行先试的海西创造

2010-05-06 09:06:16来源:福建日报
福州新闻网  
平潭海峡大桥主体完成80%,拟“升级”为八车道。林辉 摄

  

福州新闻网

2009年2月1日,位于福州长乐市闽江口洋屿作业区的福建鑫通码头,迎来第一艘台湾万吨级杂货轮“宝宏3号”。祝敏松 摄   

福州新闻网

2008年12月18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东南卫视作为大陆首批地方媒体赴台驻点,图为4位记者搭乘福州直飞台北的首航班机赴台。祝敏松 摄   

福州新闻网

2008年12月20日,台湾富邦金控参股厦门商业银行,厦门市商业银行圆满完成增资扩股。林世雄 摄

      “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2009年两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成为福建各界群众最大的兴奋点。“先行先试的定位,是中央对福建的充分信任和极大支持,是对海西建设的极大鼓舞和推动,为加快海西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各界人士如是说。

  时间回到1981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福建漳州,开启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先河。从此,福建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浪潮中,写下了不胜枚举的“率先”篇章。

农 业

  1997年,在漳州、福州开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台农提供了创业基地。2005年,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全省,福建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2005年,大陆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建。同年,大陆宣布台湾15种水果零关税政策之后,首批50吨台湾农产品率先登陆福州。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东山)台湾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等,多个台湾农产品集散基地陆续兴建,福建成为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站。2009年通过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是首个两岸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福建也是全国涉台地方法规立法最早的省份。

经 贸

  1989年和1992年,福建陆续设立福州马尾、海沧、杏林、集美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是全国唯一设立台商投资区的省份。

  闽台经贸和金融合作时间最早,成效显著。2002年,开展两岸直接通汇,促进了两岸金融合作;2006年6月24日,首届“两岸(福建)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展销会”在台湾澎湖开幕,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在澎湖举办商品展;2006年海交会,10位台湾居民获准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福建成为大陆最早批准台湾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的省份;2008年,台湾富邦银行与厦门商业银行联手,成为首家进入大陆的台资银行;去年,福建新大陆集团成为陆资入台首家,厦门航空公司也成为最早在台设立分公司的大陆企业之一。

旅 游

  闽台携手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借助旅博会平台,闽台近年来先后签订“两山”“两水”(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景区对接合作、《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闽台旅游品质保障合作协议》等,实现两岸景点首次对接,以及旅游合作机制的首次携手。2008年7月,大陆居民赴台游的大门刚刚开启,福建旅游部门主导的大陆居民经金马澎赴台湾本岛旅游随即启动,开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新途径。截至2009年12月,经福建口岸赴金马澎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数达7655个团组、约18.5万人次。自1987年以来福建累计接待台胞1005万人次,占来大陆台胞总数的1/6。

交 通

  1997年,福州至高雄两岸海上“试点直航”,结束了两岸近50年没有商船往来的历史;2001年,开通福建沿海与台湾离岛的“小三通”航线,拉开两岸“三通”的序幕。

  地缘相近让闽台“三通”屡现创新之举。两岸“小三通”方面,自2001年1月“两门”“两马”航线首辟。2004年,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探索了两岸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机制。近年来福建已开设厦门东渡和五通、福州马尾、泉州石井、莆田湄洲岛5个客运码头,“两门”(2条)、“两马”、“泉金”共4条定期客运航线,以及13条不定期货运航线。截至2009年,累计运送旅客近510万人次。

  海上货运直航方面,2008年底,福建交通控股所属的“吉祥山”、“金海缘”和“盛达”轮在福州、厦门,竞相启航,踏上了海峡两岸直航的“破冰之旅”;2009年,福建率先组织开通至台中和基隆的客滚航线,实现两岸海运通航史上又一次新跨越。截至2009年,福建沿海8个一类口岸全部对台开放,累计完成对台货物吞吐量2289.45万吨。

  空中直航方面,福州、厦门两个航点开通多条至台北桃园、台北松山、台中、高雄机场的客运航线。

邮 政

  直接通邮方面。福建率先开通3条福州、厦门至基隆(马祖)、金门、台北邮路,以及“两门”、“两马”特快专递、航空和水陆路邮件总包直接封发业务,全省邮政电子化网点都能收寄台湾包裹、特快以及兑付台湾汇款,全省337个办理国际汇款业务的邮储网点均可办理两岸汇款业务。截至2009年,福建省对台直接通邮函件量约98.6万件,特快专递5.3万件,包裹0.7万件。大陆经福州邮政交换站的水陆邮政总包319.69吨。

文 教

  1985年,华侨大学招收了大陆第一名台生,福建成为大陆第一个招收台湾学生的省份。1998年,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等8所高校对台生实行单独考试、招生。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率先在福建启动。

  福建是目前唯一高校对台单招的省份,闽台两岸文化和教育屡次先行尝试,为两岸文化和教育合作提供了模本。2006年,福建中医学院与台湾元培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创办医学影像专业,开启两岸合作办学的先河;福建农林大学与台湾农业行业协会合作,招收台湾农业技术人员开设成人班,成为大陆成人教育招收台湾学生的第一例。截至目前,福建省高校招收台生4091人,在读台生858人,占大陆在读台生的1/8。

  此外,福建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台生在闽就业。2009年,一名在大陆就读的台湾毕业生进入福建省皮肤病防治医院工作,成为首名被大陆事业单位录取的台湾学生;福建也是大陆最早开展台湾同胞职业技能鉴定和任职资格评审的省份之一。

  闽台文化交流不仅好戏连台,很多交流形式也为首创。2009年5月,福建成功举办海峡论坛,吸引了包括台湾中南部民众在内的约8000名台湾各界人士共襄盛举,成为两岸最大的民间交流平台。2006年起,闽台业界牵手连续五年在岛内成功举办“妈祖之光”大型文艺晚会;2008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东南卫视记者赴台驻点采访,成为大陆率先赴台驻点的地方媒体;建立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一批对台交流场馆和基地。对台文化交流呈现内容多元化、往来热络化、亮点常态化、项目品牌化、活动持续化、对接双向化等特点。(朱力南)

亮点

优惠政策频出 支持平潭开发

  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平潭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之后,相关部门把平潭开发开放作为加快海西建设重要抓手,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聚集合力,鼎力支持,务求平潭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福建省相关部门迅速出台政策支持平潭先行先试。省外经贸厅出台政策,将省级外经贸部门权限内的外资项目审批和自由技术进出口登记管理权限下放平潭实验区,平潭设立的省级外资项目,在当地就能办妥审批手续。省工商局出台了下放工商登记审批权限的措施,外国(地区)企业在平潭辖区内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以及批准从事承包工程、承包或受托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在设于平潭的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窗口就可办理登记。

  一系列加快平潭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的政策措施也接连出台。省国土资源厅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的政策支持,已确定将平潭列为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并对实验区建设用地给予单列审批;省交通运输厅支持向交通运输部争取将京台高速公路规划延伸至平潭、开通闽台客滚、支线机场建设等事项,对平潭实验区内的对台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将安排省级交通资金给予专项支持;省海洋与渔业厅在项目用海、海洋渔业对台交流合作等5方面出台18个具体政策措施,将重点支持平潭实验区海洋渔业对台交流合作,包括促进综合实验区对台远洋渔业合作,建立综合实验区对台渔业合作平台等。此外省通信管理局出台十大举措,加快平潭实验区信息通信业发展,包括支持实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智能化、全覆盖的宽带综合信息网络等;福建检验检疫局出台服务平潭开发开放的十大举措;省林业厅支持编制《福州(平潭)森林花园岛绿地系统规划》,对实验区涉及林业的建设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并确保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定额指标;省环保厅出台支持平潭环评规划、生态体系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水源保护、环保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对台环保交流合作、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等环保工作的10条政策举措。

  利好政策引导,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平潭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编制及评估论证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平潭海峡大桥和渔平高速公路(福清渔溪至平潭海峡大桥)正在加快建设,力争今年底同步建成通车;总长98.761公里、总投资约50亿元的环岛路项目已动工建设;为保障平潭建设和发展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自来水厂扩建等市政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已陆续动工建设。 (段金柱)

  相关链接>>>

平潭综合实验区

  作为福建省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平潭岛成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实验区。平潭岛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与台湾新竹相距68海里。平潭岛陆地面积371.91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一大岛,素有“千礁岛县”之称。

  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定位,是探索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围绕发展目标,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将积极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通过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低碳经济岛。以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海岛城市。

  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近期将重点推进六大区域建设:产业发展区、国际旅游发展区、商贸合作区、现代物流港区、科技文化产业区、城市发展区。

      新闻回放

      周汝真:大陆录取的首位台籍医生

  在福建省皮肤病院的春节团拜联欢会上,来自台湾的女医生周汝真特别引人注目。她先是一身黄色纱丽跳一支顾盼生辉的印度舞,紧接着又在电子琴前边弹边唱一曲曼妙情歌,精彩的才艺表演赢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半年前,周汝真刚被福建省皮肤病院正式录用时,也同样引人注目,因为那时她是首名被大陆事业单位录取的台湾学生。

  周汝真是台湾高雄人,2001年从台湾成功大学医学技术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相继获得了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去年8月份,周汝真到福建省皮肤病院上班,那也是她第一次来到福州。福州这座城市给她的感觉很亲切,因为这里的风土民情和台湾很相似,尤其饮食更是相差无几,像鱼丸扁肉之类的小吃都很合她的胃口,但她却没有太多的时间逛街品尝美食或购物,因为工作太忙了。“每周班都排得很满,这样的忙给了我很好的临床锻炼机会。”由于工作努力加上医院领导信任,从去年10月份起她就开始独立就诊,同时还参与了医院的一些科研课题,找到了能力发挥的平台和事业发展的空间,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福建省皮肤病院对这位来自台湾的新员工很关照,同事们也对她特别友好。“医院里有很多年轻人,大家平常一起玩,渐渐地打成一片,真的很开心。”福建在台湾学生来大陆就业方面的先行先试,解决了周汝真的就业问题,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台湾优秀学子前来扎根立业。而随着人才的融入渗透,两块缘分深厚的热土将更加亲近。

  ——2010年2月12日《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