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厦手牵手 海西大步走
来自海西发展与温厦合作论坛的声音
温州和厦门在1998年结为友好城市,一直保持着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特别是海西战略实施以来,在海西平台上,两市交流合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和着力点。随着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相继开通,两市的距离在“动车时代”进一步拉近。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实现两座城市的互动、相融、共赢?
以此为主题,海西发展与温厦合作论坛于4月27日在厦门召开。两市领导、海内外温商代表、厦门市企业界代表、在厦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260多人,共商两市未来合作之路。
海西发展中的温厦合力
“温州经济是‘走出去’经济,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追求。一开始,走出去是为了求生存,后来是求发展,现在是求转型。当前,不管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面临着转型的契机。”温州市委副秘书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谢浩说。他认为,温州经济的“民”(民营经济)、“创”(敢于创新)、“活”(活力城市)是值得厦门在发展中借鉴的。
厦门市委政研室副主任何培昆说,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出台后,省、市对厦门的定位都很明确,就是争做海西的龙头示范城市。随着海西建设的推进,厦门与台湾的产业对接、文化交流出现新格局。至于温厦合作,何培昆认为,厦门原来只是一个小岛城市,在思想观念上有待突破,温州精神就很值得厦门学习,特别是在创业方面,厦门人创业的意识比较差。
福建省发改委研究员、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叶飞文指出,浙商、闽商、台商遍布全球,可以互相沟通,建立网络,拓展贸易空间。“比如说,厦门有很多贸易平台,包括投洽会、台交会等,浙商可以参与交流、合作,与闽商、台商携手拓展海外市场。”此外,温厦两市产业合作空间大,厦门较早引进外资,与温州的民营经济相比,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有一定优势,两地可以优势互补。比如,温州想搞一个汽摩基地,但温州汽车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可以考虑和厦门大金龙客车开展合作。
“从地图上看,温州与厦门似乎隔得很远,起初我并不看好两市合作的前景。但随着动车的开通,两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这为物流的发展以及人才、技术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动车开通后,凸显了两市产业发展上的互补性。”台湾辅仁大学教授谢邦昌说。
浙商、闽商、台商的互动和合作
“我觉得闽商、浙商、台商合作甚为重要。浙商敢冒险,特别是在民营企业方面,为我们闽商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厦门总商会监事长、厦门宏泰集团董事长曾琦说,目前,厦门市正着力打造13条产值百亿至千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群),这为浙商到厦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其次,厦门与台湾之间的合作密切,浙商可以在厦门设立贸易中心,闽商、浙商、台商应该联合起来建设美好的家园。
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认为,浙商、闽商、台商的合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出台,是“天时”;温福动车、福厦动车开通和两岸实现“大三通”,是“地利”;两岸和平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真诚与热情,是“人和”。
厦门市台商协会副会长、厦门新凯复新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沈辉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到厦门投资兴业。“300多年前,我的祖先从漳州移民到台湾,这份情缘让我选择回到福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很庆幸当初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他说,厦门的发展环境非常好,乘海西建设东风,自己的企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世界排名前100名的网球选手中至少有70人使用他们生产的球拍。
“温州企业完全可以把海西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新的战略支点,也可以把制造基地部分转移到福建甚至更深的内陆腹地,并同海西各城市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劳务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前来参加论坛的温州市侨商协会会长、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银巧表示,希望温州与厦门政府间,在投资、融资、产业延伸对接、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为温州产业融入海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郑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