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千帆竞发又一年 福建新发展

2010-05-14 08:50:31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编者按:去年5月14日,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颁布,海西战略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对福建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为福建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回望这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先行先试,真抓实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了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新跨越。

  春到八闽,捷报频传。

  4月16日,福建戴姆勒竣工投产,一期规划年产值达120亿元以上,“福建造”奔驰商务车将驰骋中国市场;

  4月26日,福厦铁路通车,高铁速度串起两地,迈进一个半小时经济圈;

  同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

  与此同时,众多助力海西实现腾飞梦想的“种子”也在持续萌芽。

  2月,国家民航局和我省达成共识——支持福建兴建三明等4个机场;

  3月4日,省政府和铁道部签署《关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建设发展的会议纪要》,铁道部将继续大力支持海西新一轮铁路建设,包括将京福高速铁路延伸至平潭岛等;

  4月28日,福建三明核电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将建最先进的示范快堆电站;

  5月初,联想、万达、泛海等5家著名企业集团联手来闽考察,拟在我省投资打造大型旅游项目……

  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勤耕耘彰显新气象。

  去年5月14日,国务院《意见》颁布,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

  一年来,全省上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去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1950亿元、增长12%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喜迎开门红——实现生产总值2367.69亿元,同比增长15.3%;财政总收入487.60亿元,同比增长24.2%,宏观经济总体向上的良好势头得以延续。

  转变方式  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中央作出的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为福建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建要增创发展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就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化作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强大精神动力。

  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在新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出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转要比晚转好,快转要比慢转好,主动转要比被动转好,等不起、慢不得,更坐不住。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总量、提升质量。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石化、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分产业、分层级、分年度推进落实950多项总投资5800多亿元的产业调整振兴重点项目。其中,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列入振兴方案的重点项目共357个,通过加快振兴步伐,我省新兴产业产值将年均增长25%以上。

  ——启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使之成为加快海西建设的重要抓手。

  省委、省政府作出平潭开发开放战略决策,密集出台了赋予设区市及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平潭开发开放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等正在加紧编制,平潭海峡大桥、环岛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今年2月,我省确定在上杭县古田镇等21个小城镇开展试点,着力打造“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目前,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专项规划编制等已着手开展。

  ——加快对接央企步伐,促进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福建。

  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亲自出马,分别与中石化、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中化集团、中核集团等大型央企举行高层会谈,共谋发展。在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的基础上,中石化决定加快推进投资240亿元的福炼公司二期项目;中国中化决定与我省合作建设中化泉州炼油项目,这是中化有史以来单个规模最大的项目……这些“巨无霸”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壮大发展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今年初,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从设立省级扶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开辟“直通车”简化审批程序等七个方面,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今年,我省企业上市工作开局良好,已有科华恒盛、三五互联等多家企业成功在深圳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数十亿元。

  不仅本地民企展现出勃勃生机,在外地的闽籍企业家也掀起了“回归潮”。今年3月,福州市成立回归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接连奔赴广东、天津、四川等地推介,目前已有41位榕籍企业家表达了回乡投资意愿。南宁市福州商会副会长陈美栋近日回到家乡,与福州市高新科技园区就一个拟投资1.2亿元的新能源项目进行对接,并将于近期正式签约。

  科技创新  支撑海西新跨越

  戊肝疫苗系列产品全部自主研发,技术国内独此一家、国际领先,已在14个国家注册,申请了4个专利;去年6月,成功研制甲流病毒快速免疫检测试剂,检测灵敏度比普通试剂高10-100倍……

  这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夏宁邵研究员领衔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斩获的骄人成果。凭借自主创新支撑,我省戊肝疫苗等疫苗研发生产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靠什么?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它犹如阿基米德支点,创新能力强,就能撬动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腾飞。

  省长黄小晶指出:“我们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科技创新迈出更大步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引领和科技支撑。”

  去年以来,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政策,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今年4月,我省出台《福建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工作分解方案》,从构筑科技研发高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构建创新服务平台等八大方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

  同时,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促进技术经纪事业发展、重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人物等。

  据统计,2009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共为全省企业税前抵扣2008年度研发费用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74.13%;新认定的30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际减免所得税6.4亿元,占年度应纳税额的33.7%。这两项减免的费用,相当于我省4年的省级科技计划经费总额,大大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大气魄推出打造海西人才高地的政策,包括《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实施办法》和《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等,每年将安排2亿元,引进300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由于含金量高,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福建汽车集团、厦门钨业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随后推出的高薪招贤,受到了热捧。

  科技创新的载体平台也在不断拓展变得厚实起来。

  “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一届比一届办得好,去年的第七届共对接合同、协议项目5008项,总投资886亿元,有效促进一大批创新实用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由于在运作上凸显常年对接,在三天盛会之外,“永不落幕的‘6·18’”效应正在持续显现。“6·18”已成为我省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福建发展、海西建设的耀眼品牌。

  同时,像“6·18”这样的载体平台不断涌现。去年,我省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还新增了1个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和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些平台有效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

  政策措施激励,人才平台助推,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9年,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1位,省域科技竞争力居第9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第6位。

  科技创新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支撑。去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省能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转危为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创新力的支撑功不可没。一些产业和企业持续保持生机勃发,逆势飘红,如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星网锐捷2009年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利润总额达2亿元,收入、利税再创新高,实现两位数增长。

  保障民生  惠及百姓助推发展

  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的长汀县低保户余荣荣,近日终于搬进了亮敞的新家——4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厨房、阳台、卫生间一应俱全。

  这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余荣荣每年只要交400多元租金。长汀县很多像余荣荣一样的低保户搬进了全省最大的廉租房小区——新民小区。

  不仅是保障性住房,去年以来,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系列惠民利民之举让八闽百姓受益。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1.3%,新农合参保率达95.3%,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保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全省99.2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2009年底,率先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目前,省本级、泉州、福州已开始发放社会保障卡,全省“一卡通”有望尽快实现。

  ——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去年,我省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全年投入76.3亿元(比上年增加23.32亿元),用于支持五项重点医改任务,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如乡镇卫生院两年加强建设规划有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期动工,已拆除危房3万平方米,为92所乡镇卫生院各配备1辆救护车。

  ——加大投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去年底,我省出台《福建省2010年—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确定了未来三年内十大教育重点工作。教育投入持续增加,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各类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双高普九”达标县(市、区)增至60个,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有序开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中,民生成了着力点。省委书记孙春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民生、困难在民生、突破口也在民生。”

  当前,我省正着力推进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工程等民生工作,在提速发展的进程中,让全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系列改革和保障之举已迅速展开。

  ——深化医改的五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今年初以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启动,效果明显,30%基层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后,每门诊人次药品收费水平和出院患者平均药品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7.71%和23.02%,基本药物目录招投标改革入围药品价格比国家指导零售价平均降幅43.34%;

  ——校舍安全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省政府制定了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计划2009-2011年各级财政安排85.83亿元(其中,省级以上安排58.32亿元),实施校舍加固、重建等安全工程,今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为19.4亿元。截至3月底,全省校安工程已开工1039个项目、205.61万平方米,已竣工435个项目、80.23万平方米。

  同时,针对校园安全问题,我省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截至5月5日,我省全面完成1.64万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配备,2.19万保安员配备到岗。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省将对500个无站址和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乡镇文化站进行新建和改扩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计划建立农家书屋3132家,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同时,以《印象·大红袍》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展现出勃勃生机。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今年,我省将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投入9000万元建设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100所农村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多种服务,新建农村敬老院将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生活条件。

  春到八闽气象新,千帆竞发又一年。

  回首过往,我们已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中,迈出坚实脚步;展望未来,我们凝心聚力,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必将写下加快福建发展、推进海西建设的新的辉煌篇章。(记者 段金柱 王永珍 )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