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
写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实施一周年之际(二)
记者在福建采访期间,适逢福建省经贸文化交流团在台湾“走亲访友做生意”。“做生意”是此次福建省经贸文化交流团在台湾的重头戏,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介绍说,交流团除走访了在福建投资的台湾裕隆集团及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外,还签订“十万福建乡亲台湾游”及“万名福建乡亲台湾乡村游”旅游合作协议。
福建省经贸文化交流团是加强海峡两岸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去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后,海西的效应正逐步显现,福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海峡两岸的产业对接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向纵深方向发展,感受最明显的是信息产业。一季度福建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值569.9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164.5亿元,增长40.6%,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60.8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6%,完成工业销售值556.1亿元。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后,福建对台湾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福建省副省长张志南说。
《意见》赋予海西对台政策先行先试的权力,意味着国家将对海西提供更宽松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这对福建吸引台资、实现与台湾产业对接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无疑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度对接促进产业升级
1995年合资成立的东南汽车在青口镇落户后,如今已有100多家配套厂家分布在了东南汽车城周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东南汽车城”,不仅加强了福建与台湾的联系,也带动了福建汽车产业从弱到强,从闽西走向全国。
1992年,刚落户福清的冠捷电子年产量只有16万台,产值3000万美元;如今以冠捷为龙头的国家(福清)显示器产业园已形成了包括显示屏、主控板、注塑、模具等在内的一条完整的显示器产业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这些来自海峡对岸的企业扎根在福建,和福建一起成长,带动了当地产业的繁荣。如今,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海峡两岸产业更需要深度对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张志南说:“两岸深度对接就是在发挥海峡两岸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两岸产业转移,优化两岸的产业布局,整合产业优势资源,促进两岸之间的产业分工与产业合作。”
2009年10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发布了《福建省八个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调整八大重点产业为:钢铁及有色金属、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张志南说,福建此次调整将推进一批台资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落地,形成以厦门湾电子信息、闽江口装备制造、湄洲湾石化等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
根据各市的经济基础和优势,厦门提出要围绕“十大产业对接”,打造对台产业对接集中区、对台服务外包合作示范城市、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泉州提出力争用3年到5年的时间完成改制企业1000家,力争在5年内能够涌现10家以上的百亿元企业,培育出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漳州提出为建设海峡西岸“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而努力奋斗;宁德提出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深度对接不仅是海西发展的需要,对台资企业也是一个调整结构升级的过程。日前,泉州市组织申报的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成为首个大陆台企转型升级试点工程。根据规划,泉州将尽快组织实施该试点工程,在惠安绿谷和洛秀组团、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等台商聚集地,培育光伏与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每年引进创新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竞争力强的台资企业。与此同时,泉州还将建立台资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帮助台资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实现专利申请等。“这些措施都利于帮助台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台资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效,也有利于为泉州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张志南说。
全力打造高级对接载体
早在2009年,福建省政府便出台了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工作意见,重点推进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信息化等产业深度对接,拓展智能电子、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产业合作新领域。今年年初,福建省又完善了鼓励台商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台商到福建省投资信息、机械、石化、冶金、纺织制鞋,农、林、牧、渔业及其深加工,新材料、生物与医药、金融业和服务业十大产业,并对台商台资的投资方向作了指引,以期提高项目的层次,把污染高、能耗高、效益低的低层次产业挡在门外。
在农业上,引进台湾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对于促进福建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通过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鼓励台湾同胞来闽投资创业,大力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在明确的对接产业的指导下,下一步是将重点建设对接平台和载体,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快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培育发展闽台产业对接专业园区,促进两岸产业对接进一步集聚、提升,推动与台湾县市、行业协会、科技园区、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促进来闽建设产业园区。
由于历史原因,福建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产业间关系不紧密、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对此,闽台深度对接下大气力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基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建设。以园区基地为载体,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推进产业集群基地发展。一是依托项目建设,引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二是围绕龙头企业,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与集聚;三是统筹规划工业布局,打破各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地招商引资各自为政的格局,加速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