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崭新的崛起——海西晋升国家战略一年间

2010-05-17 10:49:07来源:福建日报

      “海峡西岸”,这个以前常被人误认作“海峡两岸”的新名词,正为人们耳熟能详,“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常常与它相伴。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六年前由福建省正式提出,一年前,被中央确定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发展”,正成为海西不懈的追求。

  从地方思路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突破,谋求新崛起。

  一年前《意见》刚刚颁布,两岸最大规模的民间交流盛会——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拉开帷幕。下个月,第二届海峡论坛又将隆重登场。

  “这是两岸交流合作平台载体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既体现中央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巨大支持和殷切期望,又凸显福建运用独特区位优势、实施两岸交流先行先试政策的作为所在和历史使命。”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表示。

关心海西 支持海西

——海峡西岸经济区获得新动力迎来新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我们描绘的是这样一个空间概念: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等相邻地区。

  这是一个有着丰厚优势、巨大潜力的区域: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这又是一块处境尴尬、亟待突围的区域: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早被赋予的特有优势非但没有充分发挥,反而逐渐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相对洼地”;“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一度成为这一区域人们的困惑。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2004年1月,福建省的这一发展思路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关注,受到瞩目。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表述首次写入全党的文件中。

  2006年10月,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内容被再次写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予以重申。

  这充分显示,海峡西岸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不可替代。加快这一区域发展,不仅是海峡西岸的迫切愿望,也成为中央的意志。

  在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福建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如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备受期待和关注。

  在长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于2009年5月14日由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从七个方面、共计32条措施系统阐述了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国家决策。

  这是中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两岸关系发展大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意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赋予了这样的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海峡西岸经济区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意见》出台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立即牵头组织福建省和中央有关部门制定详细规划,深入研究文件每一个部分的具体贯彻措施。

  关心海西,支持海西,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68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已先后与福建省签署协议、纪要或备忘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将对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老区县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铁道部表示,全力支持福建早日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

  ——交通运输部决定,今年将对福建农村公路建设、港口群建设、内河水运以及在海西综合实验区平潭岛建设公铁水综合交通滚装码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电网加大对海西电网的投资,将在2015年建成温州-福州-泉州双回特高压通道;

  ……

  周边省份主动融入对接;台港澳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表示出极大热情与关注;福建广大干部群众肩负神圣历史责任,奋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阔步前行。

关注海西 看好海西

——海西建设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同步升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热潮,与两岸关系开启的崭新局面交相辉映、良性互动,同步向前推进。

  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契机和有利条件,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意见》确定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

  在促进对台关系良性发展中,福建一直是地理位置上的“桥头堡”,但是,福建的经济总量还远不能与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相比肩。“只有经济实力更强了,才能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福建人如是说。

  海西建设如火如荼,海西发展备受关注。

  作为推进海西建设的突破口,从去年夏天开始,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福州平潭以其“积极探索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新模式”成为海峡两岸关注的新焦点:省政府赋予平潭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鼓励有关银行开展融资业务模式创新和金融产品组合运用等。

  “不是建一般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是建一般的新城区,而要建成两岸合作的特殊区域,特别希望与台湾的企业共同建设。”福建省政府负责人表示,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划定特定区域由台湾投资者进行开发建设、自主管理;允许台湾规划、工程咨询等企业和执业人员从事相关业务。

  海峡对岸,密切关注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上的一举一动,并给予积极呼应。目前,已有台湾规划机构深入参与平潭规划编制工作。

  改革开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除了平潭以外,其他区域的对台先行先试也在海峡西岸加快推进。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东山湾等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集中区以及石化、光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专业园区建设相继启动。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已挂牌运作。

  两岸金融合作加快推进。福建海峡银行与近10家驻台外资银行及台湾本土银行建立起业务合作关系,厦门银行与台北富邦银行等已展开业务合作。

  “在闽台产业对接方面,我们制定了产业对接指导目录,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一种更大的效应。现在,来海西考察洽谈的台湾企业越来越多,来海西落地的意向越来越明显。”福建省副省长张志南说。

  投资看好海西,热情积聚海西。今年一季度,福建利用台资项目99项,比上年同期增加34项;闽台贸易额23.49亿美元,增长101.3%。

  “目前大陆力挺海西,台湾对与海西的连接有相当的期待。” 台北大学副教授郑又平说,海西必须主动出击,大手笔开创两岸合作新模式和新格局。

  几天前,福建省省长黄小晶率领的交流团,刚刚结束了以“走亲访友做生意”为主题的赴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6天时间里,交流团在台湾掀起了一阵强烈的“海西旋风”,广大台湾同胞尤其是南部同胞希望通过海西更好地融入两岸交流合作的大潮。

  “这是一次生动的经历。在云林县举办赴台农产品订购洽谈会时,当地民间自发燃放爆竹,用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 随团的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说。

  台湾高雄市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李重德认为,海西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磁吸区中间,必须争取让海峡东岸的台湾融入,变成完整的海峡经济区,才是它的未来所在。

  海峡经济区不仅承载着两岸经贸关系演进的历史与现实,而且涵盖海峡两岸人民对两岸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

建设海西 发展海西

——海峡西岸经济区“风起云涌”加速崛起

  就在《意见》颁布一周年前夕,福州至厦门的高速铁路于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宣告福建从此迈进高铁时代。两大城市之间的火车运行时间由以前的11个小时压缩为1个半小时。

  其实,福州和厦门之间的提速,只是海西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年间,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一系列高规格、大手笔的建设和发展之势备受瞩目。

  ——推进海西建设的过程,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过程。

  围绕“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积极推进。“目前已经通车2000公里,在建的超过2000公里,规划和前期推进的2000公里,到2015年左右基本建成。”张志南说。

  以“三纵八横”为主骨架的海峡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按照计划,高速公路网明年可以超过3000公里,2015年可以达到5000公里。

  目前,一个以海、空港口为枢纽,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以公路为网络,以内河为辅助的综合运输体系正在海西大地上加速勾勒。

  ——推进海西建设的过程,必须成为福建加快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谋篇布局,动作连连:

  厦门围绕“十大产业对接”打造对台产业对接集中区、对台服务外包合作示范城市、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泉州努力把经济大市变成经济强市,提出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改制企业1000家,力争在5年内能够涌现10家以上的百亿元企业;

  漳州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快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总量,建设海峡西岸的“港口大市、工业强市、生态名市”;

  ……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海西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国家战略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福建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福建必须牢牢地抓住它。” 长期关注福建发展的北京拓维研究院院长王毅认为。

  ——推进海西发展的过程,必将成为加快融入全国区域竞争与合作洪流的过程。

  交通的提速,不仅大大压缩了时空距离,更成为打通长三角、珠三角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新动脉”。随着动车的开通,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沪、浙、粤等地游客大幅度增加。“福厦铁路上的26对动车组基本上趟趟是满负荷,接下来我们要增加班次。”张志南说。

  通过港口资源整合,去年以来内地货物通过福建的出口成倍增长。不久前,福建一些企业到江西主要城市建立了无水港;最近,江西等内陆省份也主动与福建探讨“飞地港”建设合作事宜。

  作为海西的组成部分,周边省份加速与海西的融合步伐。温州市主动提出加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并设立“海西办”专门负责与福建的对接;广东省支持汕头扩大对台经贸合作,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温州商人在闽东的投资额就高达数百亿元,可提供10多万人就业。

  一个致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行动正在海峡西岸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这一系列战略举措的快速推进,使人们对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上又一崭新的增长极的崛起充满期待。

  2009年,由福建9市及毗邻的浙江、广东、江西11市所形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GDP总值约为24585亿元人民币。有专家据此推算,海西经济按年均增长13%计算,大约在2015年可以赶上台湾地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堪当重任。我们期待着海西崭新的崛起。(新华社记者 王海征 谢登科 许雪毅 郑晓奕)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