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交会:海西外贸科学发展的“风向标”
五月的榕城,繁花似锦,万商云集。第七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即将隆重开幕。
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客商更多,本届商交会总展出面积3.1万平方米,设置标准展位1600个,比上届增长60%;已有来自日本、美国、越南、马来西亚、香港等地4000多名采购商确定参会,创历届之最。6年磨砺,商交会已成为我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推进器,企业走向世界的大舞台,展示海西建设的烫金名片。
转变方式推动科学发展
贸易展会是一个产业、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外经贸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对外开放是福建的一大优势,但也面临着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等短板。虽然南有广交会、北有华交会,我省自2004年起举办商交会,就是要在海西建设的进程中,通过打造本土的外贸展会平台,发挥政策导向功能,力促外贸转型升级。
商交会一路走来,始终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致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型国际商贸平台”。从首届开始,就一直把品牌作为展会做大的生命线,参展企业集中锁定在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在组展、招商和展馆设置方面,始终把握能否真正展现福建优势产业、能否带动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能否助推我省内外贸易再上新台阶的标准。在品牌馆,展位向高新机电板块倾斜;在传统产业,重点组织具有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以及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审定的企业参展;在进口馆,重点吸纳国外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参展,引入境外先进技术……商交会正成为我省外贸产业升级的孵化器,引领着企业从贴牌代工向“微笑曲线”的高端迈进。
今年商交会,还首次设立出口基地品牌馆,设有550个展位,组织出口基地内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的品牌龙头企业参展,提高“三自三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商品的出口比重。省外经贸厅有关人士表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福建外贸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市场洗牌,我省将推进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作为今年外经贸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我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又一新战略。
抢抓机遇提升福建制造
机声隆隆,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在阳光下竞展风采;车轮滚滚,大客车、小轿车、商务车在展示区来回穿梭。去年商交会,首次亮相的室外工程机械展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省是中国最早从事工程机械产品研发与制造的省份之一。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工程机械行业在全国机械十大类产品中拥有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路面施工机械、叉车等五大类产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以厦工集团、龙工集团为主的装载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全球产量的1/4。福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装载机产品制造基地,科研机构众多,名牌产品层出不穷。
国务院《意见》对海西的定位之一是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本届商交会抓住这一机遇,将去年室外工程机械展区升格,首次设置“装备制造业馆”,展示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成就,推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交流、产业合作与项目对接,提升我省制造业的国际知名度。
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展区面积9000平方米,比去年的室外展区增长80%。这里的550个展位将分别设置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纺织机械、食品机械、船舶机械等板块,组织近百家企业参展。新龙马汽车、东南汽车、戴姆勒、厦门金龙联合、厦门厦工等我省制造业佼佼者将集中亮相。
双轮驱动力促贸易均衡
推动进出口均衡发展,是商交会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我省着力实施进出口双轮驱动,扩大进口培育外贸发展新增长点。与之呼应,2006年第三届商交会在国内展会中率先设立进口展区,第二年进口展区升级为进口馆。去年商交会,新加坡设立“非常新加坡品牌馆”,这是新加坡在中国的展会上首次设立国家专馆,新加坡政府为参展企业提供津贴。
商交会进口成交额也节节攀升,第三届实现零的突破达520万美元;第四届同比增长210%;第五届再增长137%。去年第六届商交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进口额依然实现了16%的增长,成为拉动展会成交额增长的重要动力。
本届商交会根据我省外贸市场新特点,进口板块再度“变脸”,将设立亚洲时尚用品馆。这个馆面积11000平方米500个展位,分别设置珠宝首饰、食品保健、时尚服饰、潮流精品等板块,来自香港、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日本、澳洲等地的近300家企业参展。
这种改变,源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新形势。省外经贸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省是东盟华侨、华人主要祖籍地,也具有对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在商交会设置“亚洲时尚用品馆”,重点展示来自东盟、港澳地区的精品,为我省企业拓展东盟市场创造贸易机会。
这表明,商交会正在向更专业、更重实效、更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型国际商贸平台”迈进。(赖文忠 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