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福州东部新城在这里崛起
福州开发区频创辉煌
罗星塔沿线风貌 |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片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欣欣向荣的芳洲,是海峡西岸是一颗璀璨的宝珠。特别是近几年加大开放力度,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先行作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和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目前,福州正在着手拓展东部新城区,马尾区正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的精神,按照现代新城区的理念,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快城区改造提升,快安、罗星、琅岐片区努力把马尾打造成省会福州,建设宜居城市的一个新亮点。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于1985年1月23日在千年古镇马尾成立。25年风雨兼程,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09年,开发区人均GDP高达8万多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0元,居福州市前列,今年第一季度又持续发展。开发区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奋力开发,先行先试,形成了电子信息、冶金机械、船舶修造、轻工食品、水产饲料、生物医药、环保材料7个支柱产业集群。该区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凸显,华映产业链以华映光电为龙头,就集聚了17个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成为全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最大CRT显示管生产基地。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已跻身世界顶间高精密制造业行列。近年致力于产业升级换代的战略转型,实现了由“马尾加工”向“马尾制造”进而向“马尾创造”的转变。全区已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80多个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马尾港年吞量近万吨,位列我国十大港口之列。该区还引进和培育了国内外上市公司近50家。目前,马尾已初步形成资本市场“马尾板块”,在两岸产业对接、经贸文化交流、推动双向“三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先行作为在产业对接方面,已引进台资项目233个,总投资达17.68亿美元,其中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有41家。该区积极弘扬“中国船政文化”的品牌,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发展。还首创了马尾与马祖直接往来“两马协议”和“两马经贸合作五项协议”等,还成功举办了8届“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为两岸同胞架起一座交流沟通的金桥。
去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支持开发区在原23平方公里面积的基础上向琅岐扩区18平方公里,这为拓宽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目前琅岐建设正在加快中。目前,福州市实施福州东部城区扩展的战略,作为主力的马尾正因地制宜奋力开发。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紧紧抓住这些契机,开拓创新,优化布局,要扎实做好城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马尾城区改造提升,打造宜居城市新区。(于千 项志高)
努力打造宜居城市新区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马尾从2005年以来致力打造集行政办公、居住、科技文化、商贸休闲于一体的宜居的绿色生态型城区,先后在东江滨大道旁建起了大型居住区“东方名城”、别墅区“名城港湾”等。实施危旧房(棚屋区)改造工程、开发优美的住宅小区。按照“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理念,实施“控绿、造绿、添绿、植绿”计划,在山地筑造绿色屏障,在道路沿线营建绿色长廊,在江滨、公园营造绿色景观,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园林绿化景观和近自然生态环境。至去年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673多公顷,绿地覆盖率41.5%,绿地率35.73%,森林覆盖率47.7%,人均公共绿地14.54平方米。最近,省、市领导到马尾调研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时,对马尾近年在经济、城市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并对如何扎实做好马尾城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马尾城区改造提升作了指导,对此马尾认真贯彻,联系实际、拓展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快改造快安、罗星、琅岐片区,加强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尽力打通与东部新城的联接通道,使之与东部新城相对接、相呼应。马尾区不仅仅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更要有现代城市新区。这个新区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福州“东扩南进”发展战略紧紧相关的新区,是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开拓眼界,更新观念,抓紧修编完善马尾区新一轮总体规划,加快制定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周边地区有机联成一体,努力把马尾打造成省会福州建设宜居城市的一个新亮点。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要求,把马尾新区规划放到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力争用两三年时间把马尾打造成一个现代化新城区。
推动两马文化经贸交流
天马山体育休闲公园
马尾是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马尾港是海峡两岸货运海上直航的试点口岸。1997年4月, “闽台一号”货船从马尾港首航高雄,拉开了两岸货运试点直航的序幕;2001年1月28日,马尾和马祖经贸联谊会在福州签署了两岸间第一份民间协议——“两马协议”。从此,两岸50年间不相往来的禁锢被打破,两马乃至两岸客、货运直航先后开通,两岸文化、体育等民间交流日益频密,并为最终两岸“大三通”的开启总结了经验。2001年1月马祖民众从台湾马祖直航马尾,拉开了两岸客运直航的序幕。2007年10月11日,两马双向对开终于成为现实。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海上货运直航。2009年7月13日,从大陆直航台湾本岛。至2009年6月底“两马”海上直航共航行4987次,旅客客流量约30万人次。2003年,马尾对台小额贸易试运行,为两岸间物流开辟了海上快运通道,2009年6月,马尾的新大陆科技集团成为了大陆首家赴台投资的企业。 2002年春节,首届“两马同春闹元宵”在马尾开启,至今已办八届。2008年,“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两马”之间宗教文化交流较活跃,2005年2月马尾组织了台江陈文龙金身赴马祖巡游。,2007年底马尾船政天后宫修复后,“两马”民俗宗教交流更是频繁。今年4月份天后宫的开光大典聚集了海峡两岸的信众上千名。通过“两马”直航到各地朝拜进香的马祖团队已达数十个。此外,在体育、书画等文化交流也颇多。
致力推进构建和谐社会
马尾,这个国家级开发区与福州市马尾区两区合一的现代港口城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民安业兴。2005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多年来该区注重构建和谐社会搞好各项工作。2004年以来把开展“平安区”建设作为创建和谐马尾的重中之重,先后开展了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工厂、平安海域等创建活动,区委、区政府投资数百万元以完善建立全区村居、社区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和视频监控图像传输网络系统,广泛开展“平安七进”、“平安六见”、“平安五让”活动,形成了和谐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社区、村居和警务室、部队等联合一体与区域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区委、区政府力求做好纠纷排查调处基础工作,建立了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区上下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发挥好参政议政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区慈善总会自2007年底成立以来,先后收到捐资1000多万元,区总工会每年为300多名特困职工送去助学金、救济金等。区教育局为外来工子女在马尾区免借读费。
全力打造船政文化品牌
创办于1866年的“马尾船政学堂”不愧是中国近代海军和航空制造业的摇蓝。船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多年来,马尾区尽力挖掘和弘扬船政文化。随着2007年反映船政着力文化史实的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在央视的热播,船政文化得以广传。2009年5月,开发区投资2200万元的“船政古街”建设启动,这些建成后将与原有的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墓、船政文化博物馆、船政广场等组成船政文化精品景观区。船政文化旅游区总投资1.8亿元,致力打造成“福州的名片”。主题公园由“两园两馆一船坞”组成,即罗星塔公园、马限山公园、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和一号船坞遗址等景点。园内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墓以及圣教医院等大量古迹,还有新建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馆等。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国第一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船政文化为后人留下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自强、崇尚科学、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爱国忘我等一系列的思想和理念给国人以莫大的鞭策和激励,同时,对当前和未来振兴中华、建设海西意义深远,特别是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