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安居乐业在海西

2010-05-24 09:20:24来源:福建日报

      “现在,看病有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将来老了每月还能领到政府发的养老金,日子越过越安心了。”福州新店镇西园村52岁的失地农民郑宝月日前办理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想到60岁后每月都可领到养老金,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心里甜滋滋的。

  为积极落实国务院新农保惠民政策,帮助更多农民实现“老有所养”,我省被列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的9个县(市、区),今年1月底开始,陆续向符合条件的年满60周岁农民发放基础养老金,截至4月30日,全省符合条件的39.51万名60周岁及以上农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累计发放养老金1.069亿元。

  为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今年3月1日起,我省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最高为45.8%。同时,今年初以来,我省积极推动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从源头上预防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至3月底,9个设区市、78个县(市、区)共筹措欠薪应急保障金1.04亿元存入专项账户,专门用于在处理欠薪突发事件时应急垫付劳动者的生活费、返乡费用等急需费用。

  2007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领导专程来闽就支持海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行调研,并与省政府签署《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会谈备忘录》,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就业再就业和培训工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加强劳动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

  我省随即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分解任务层层落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让百姓就近就能享受劳动保障就业服务,2008年,我省在国内率先开展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基层组织和基本能力“三基”建设。目前,全省所有街道、97.04%的乡镇、97.02%的社区、93%的建制村,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初步形成了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劳动保障工作服务体系,走在全国前列。

  有工作是基础,能快乐工作才更和谐。为了让更多劳动者从“就业”上升为“乐业”,我省在国内率先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和企业活动,积极鼓励企业更人性化,得到国家三方会议的表彰并向全国推广。至去年底,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147家,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47家,占全省工业园区总数的40.87%。

  此外,我省加大职业培训和鉴定力度,培养高技能人才,让海西涌现更多“金蓝领”。近年来,鉴定数量和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前列。闽台职业培训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初步构筑了“技能竞赛、学术交流、证照考试、校企合作、项目推动”五个平台。目前,我省对台湾居民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职种达178个,2500多名台胞通过了鉴定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潘园园)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