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全力打造武夷新区
从武夷山下到建溪两岸,往日宁静的山水田园,如今聚焦无数火热的目光:新兴中心城市蓝图绘就,将拔地而起,新兴产业正在落地生根成长壮大。新坐标、新思路、新动力,南平干部群众大手笔谋划大发展——
5月,记者驱车入南平,经建阳,至武夷,沿途处处感受一股强烈的热流,这里的干部群众想得最多的、议得最多的、干得最多的只有一件事:全力推进武夷新区建设。
随着今年初省两会上“武夷新区”写入海西纲要修编,这里迅速成为海内外资本高度关注的焦点。5月初,万达集团、泛海集团老总来此考察,看好新区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表达投资兴建大型度假区的意向;13日,第13届海峡西岸武夷国际投资洽谈会上,武夷新区板块首次登场对外招商,印象考亭、朱子文化、五星级宾馆、海西林场工贸汽车城等一大批项目签约,项目最高投资额达10亿美元。
“武夷新区”建设,正在先行先试中大力推进,加快突破。
新坐标:以武夷新区聚集带动
打开地图看南平,它北联浙赣,东临宁德,西靠三明,南接福州,是我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
长久以来,闽北被视作资源腹地、福建粮仓,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其经济总量逐渐落至全省后位。然而,海西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出台,海西的定位彻底改变了闽北的站位。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打响武夷山“双世遗”品牌,打通福建北上西进的战略要道,闽北,从气喘吁吁地想方设法跟上沿海发展步子,到转身成为海西纵深推进的前锋。
这一转身,是时代赋予闽北的重任,也是全新的发展坐标。新坐标下如何突破?
再打开南平地图。最南端市区所在的延平区,群山环抱,20多万人蜗居在3.83平方公里狭小市区里,坡高路窄,市民自嘲这里是“夹皮沟”。市区虽然有著名的“五南”(南孚、南铝、南纺、南纸、南缆等五家企业),但由于土地等发展因素的制约,这些成规模的企业始终难以发挥龙头作用,引进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效应。
从延平一路向北,视野逐渐开阔。从武夷山下到建溪两岸,低丘缓坡,土地广袤,既拥有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又拥有未曾深度开发的广阔空间,这一新兴区域的发展潜力,牢牢吸引住南平决策层的目光。
几经酝酿,几经探求,一个统筹武夷山市和建阳市发展布局的武夷新区蓝图渐渐清晰并浮出水面。
择机而动,待时而发,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出台三个月后,南平市委在全委会上提出,要把武夷新区建设成为海西绿色腹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今年初,武夷新区建设被写入海西纲要修编。
武夷新区,包括武夷山市和建阳市的5个街道办事处和7个乡镇,土地面积1939平方公里。以兴田、将口、童游三大重点开发片区为启动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通过优化、整合、提升武夷山城区、建阳城区功能布局,加强与启动区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区域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
今年1月13日至14日,省委书记孙春兰赴南平调研,专门来到正在规划的武夷新区,并对新区建设提出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建设出一个符合南平实际、面对未来需求、凸显地域特色的武夷新区,真正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带动作用。
南平市委书记雷春美表示,以打造武夷新区为突破口,既是闽北谋划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抉择,也昭示了这里的干部群众不甘久居人后的紧迫感,上下同心,拼搏前行。
新思路:凸显优势转变发展方式
绿色,一直是闽北的最大优势。武夷新区内森林覆盖率达73%,但当沿海地区大上临港重化项目时,闽北人常为地处闽江上游,必须为保护生态作出牺牲而感到委屈,绿色的优势似乎拖累了发展的步子。现在,转变发展方式看绿色,南平市把武夷新区发展新兴产业着力点放到绿色上。
南平市发改委副主任邓阳自豪地告诉记者,武夷新区的6个片区,4个都规划发展第三产业,只有在远离旅游区和度假区的地方规划了一些低污染的工业,也是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而且是以生物产业等轻工业为主。“新区建设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任何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都将被我们拒之门外。”他说。
“世界双遗产,中华养生地”,在南平市旅游局局长温秀美眼里,养生是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除了秀美的山水风光,上千种动植物种质资源,是发展养生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的基础。她的办公桌上,厚如砖头的《南平市养生产业规划》分外惹人注目。“这应该是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养生产业而制订的规划。”规划包含了养生健康管理、养生健康护理、养生文化创意、养生茶文化、养生新材料等19个方面,内涵丰富。
双世遗品牌,也是闽北的重大优势。如何做大做强品牌效应?
记者来到武夷山的当晚,便兴致勃勃地前往观看“印象大红袍”的演出。偌大的旋转看台上,几乎座无虚席,如梦如幻的表演,让观众如痴如醉。武夷山牵手张艺谋,这一文化旅游项目成功的背后,是决策者探求后世遗之路的胆识魄力。现在,这一项目的成效已开始呈现,厦门航空开启武夷山至厦门的空中快线,每天航班增至6班,6月份起增至8班。
“武夷旅游不能光靠卖门票!”武夷山市发改局局长林明生如是说。2006年,武夷山市提出要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加速发展创意产业。现在,数字茶博馆、非物质遗产博览园、实景动漫主题公园等项目都已在建或已通过规划。为了给发展动漫产业培养和储备人才,武夷学院设立动漫学院,去年招生200余人,为此,市政府在学院原有规划外再专批200亩用地,用于动漫学院扩建和引进知名的动漫企业。
新动力:凝神聚力先行先试
推进武夷新区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南平市发改委表示,已为新区腾出6万亩建设用地,其中七成多利用低丘坡地;兴田、将口被列入全省21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现已着手展开前期规划。
新区内,已建成通车的浦南高速公路横穿而过,武邵高速、宁武高速在建;峰福铁路、京福高铁合福段、浦建龙梅快速铁路,同样交汇于此;规划中的新机场已完成选址和飞行程序设计。“铁公机”的布局,使原本阡陌纵横的田野乡村,一跃成为闽浙赣三省交界的交通枢纽。依托这一立体交通网络而建设的新兴中心城市,才能真正发挥生产要素集聚和城市功能的带动作用。
早在2005年10月,南平市采取飞地工业区的方式,在建阳童游设立闽北经济开发区,作为武夷新区建设的启动项目。开发区人手有限,就由南平、建阳组织各部门干部下派,任务完成后,这些干部回原单位后又成为开发区的联络员,至今已下派干部6批50多人。
现在,开发区已建成“八通一平”工业平台6620亩,共引进入园企业78家,合同总投资60.91亿元,形成机械制造、电子科技、竹木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安达电器原来在南平市区,由于无地建厂,一直租用别人的厂房。随着企业做大,连租用的厂房也不够用。移师开发区后,一下子拿了82亩地,如今一期工程已完工,今年的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好几个月之后。
……
一种发展的紧迫感,一种抢抓机遇的昂扬斗志,一种齐心协力推进突破的合力,这就是记者眼中的“印象武夷新区”!(本报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