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促进海西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

2010-06-02 08:37:07来源:福建日报

      就业是民生之本,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决定就业结构及其变动;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结构及其流动方式,反过来又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式和方向。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结构速率大致接近,是地区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调整就业结构,拓展不同产业的就业空间,优化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内和产业间配置,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福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性

  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相比,我省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因素所占份额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性显著。

  第一产业低产出,就业比重高。我省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下降。2008年,第一产业GDP比重仅为1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但就业比重却高达31.1%,就业人数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8.22%。从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关系看,国际经验是,第一产业GDP比重在20%以下,就业比重一般也在20%以下。在东部省份中,2008年,我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从劳动力素质来看,2008年,我省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为13023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13%,农技人员缺编、老化、结构单一现象严重,人力资本相对偏低。

  第二产业低附加值,就业吸纳能力偏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采取比较优势战略,依靠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第二产业附加值低,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状态。从企业价值链看,生产链上下延伸链的价值创造力低。如,厦华公司在本省采购的物料占其物料总采购量的比例不到10%,夏新公司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80%依赖进口,余下的20%大多从省外购进。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看,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构成都在30%左右,结构偏离度低。在东部省份中,2008年,我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0%,就业比重为35.6%,结构偏离度为0.41,显著偏高。从技术人才占有量看,2008年,我省第二产业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72%,全省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为6796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1.14%,石化、机械、信息、汽车、农林产品加工等制造业专门人才更加缺乏。不难发现,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低并不是资本替代技术造成,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得到应有发展,我省劳动力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所致。

  第三产业低水平,就业潜力尚未发挥。2008年,我省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9.3%,与发达国家相差约30个百分点,这既是结构差异,也是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差异。从就业规模看,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达到甚至超过70%。不少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占40%以上。在东部省份中,2008年,上海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52.41%,江苏为38.1%,广东为35.3.%,浙江为33.71%,而我省仅占33.3%。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主要工业化国家生产性服务比重超过50%,而我省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生产性服务业仅占35%左右。从人员构成看,虽然2008年第三产业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91.43%,但绝大部分集中于文教卫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2008年,我省城镇单位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等行业从业人员为3.41万人,占比不足0.1%,金融业为8.91万人,占比不足0.25%,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为10.36万人,占比不足0.29%。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成为紧缺人才。

      ◆“十二五”期间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建议

  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实施意见》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行战略定位,明确“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以促进海西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十二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向“微笑曲线”的高端延伸,强化研发和设计、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单纯加工制造模式,建立特色鲜明的“技术密集型”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必须合理地处理衰退产业释放的劳动力和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需求,寻求就业管理与产业结构政策的契合点,促进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进行,增强就业增长的效果,拉动经济增长。

  调整农村从业人员从业结构,延伸第一产业链。国务院《意见》和福建省《实施意见》已明确,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兴农,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要拓展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向。首先,将农村劳动力转型为懂科学、善管理、会操作的现代农民,以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代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科学方法把水产品、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笋竹、烟叶、中药材等,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品牌农业。其次,将农村劳动力转型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企业家,创新思维,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形成。第三,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型为懂政策、善洞察、会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分工专业化、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

  提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增强第二产业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福建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增长极,通过建立创新转化服务平台,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促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石化等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首先,加强劳动力资源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产业工人文化技术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为员工岗位创新奠定基础。其次,做大做强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培育特色鲜明产业集群,聚集产业集群专门人才,为特色人才的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第三,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建立一个开放、协作、高效、快捷、规范、竞争有序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从制度上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第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电、石化、现代农业、物流等产业领域重点学科,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站点等平台建设,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围绕企业需求从事技术开发活动,通过柔性管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空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从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更是产业国际竞争焦点与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十二五”期间,只有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拓展其就业空间,才能保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经营模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现代化改造,促进传统服务业经营效率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加快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拓展其就业空间,才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会展和咨询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才能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吴贵明 钟洪亮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