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从“资源富市”向“非资源富市”亮丽转身
从“项目超市”喜获丰硕成果
“用水溶化学法制备纳米级碳化钨钴复合粉是当今世界前沿技术。目前我们按该技术要求建设的项目厂房已封顶,第三季度可正式投产。”昨日,福建金鑫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森德告诉我们,用新技术生产的钨粉的质量和价格将大幅提升,从而为后端的硬质合金制造企业提供优质的高性能原料。
硬质合金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因其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电子等领域,目前钨系硬质合金领域的先进厂家都在瑞典、德国、美国、日本等地。我国硬质合金产量占世界的1/3,但销售额却不及市场总销售额的5%,我国工业所需的高性能硬质合金90%靠进口。依托上一届“6·18”平台,金鑫钨业与世界纳米粉末相关技术研究的著名厂家美国英佛曼公司,成功对接了“水溶化学法制备纳米级碳化钨钴复合粉技术产业化项目”,并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新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一期年产量为300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该技术的突破,对于提升我国硬质合金制造技术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龙岩有许许多多企业像金鑫钨业一样品尝了“6·18”带来的甜头。7年来,龙岩市从“6·18”这个高端项目“超市”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03年至今年6月7日,累计征集技术需求1782项;对接项目2635项、总投资430亿元。第八届“6·18”,龙岩市团预计对接项目648项、总投资144亿元,现场签约仪式签约项目43项,总投资940158万元。
从依靠“资源优势”到依托“对接平台”
龙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过去经济发展主要靠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依靠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推动,龙岩各类小水泥、小煤矿企业遍地开花,先后办起132家水泥厂,仅位于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18家水泥企业,年产水泥280.68万吨,年产值6.84亿元,税收5487万元。
然而,就在财力日渐强大的同时,龙岩市领导层回头细数,发现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9大工业行业中,竟有7个属于原料高耗、利用率低的资源型产业。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将消灭企业。”龙岩市痛下决心,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截至2009年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03.9万吨,中心城区18家水泥污染企业全部关闭。关闭后每年减少排放烟粉尘3754吨、二氧化硫530吨。
与此同时,龙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资源富市”开始向“非资源富市”转变。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借助“6·18”平台,引进所需的技术、项目、资金、人才,转化形成生产力,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龙岩市委、市政府通过不懈的探寻和有效的引导,使“6·18”平台顺理成章地成为龙岩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公益性共享平台,并找到了三条有效的对接路径。
——依托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对接思路,改变以往单个项目对接的做法,依托现有的机械、建材、烟草、铜等优势产业基础,征集产业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努力促成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对接,从而提升产业发展层次。2003年以来,龙岩市组织了近百场对接会,尤其是特色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上杭铜产业、连城光伏光电产业、新罗畜牧业、漳平化工产业、长汀农产品加工业等专场对接会取得良好效果。
——搭建公共平台。龙岩市、县两级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5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内企业与境内外数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着眼于深度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开展项目对接,破解技术难题。
——加强闽台对接。作为台胞重要祖籍地,龙岩市充分利用“6·18”平台,全力对接台湾技术项目,加强与台湾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合作。如永福境内的台湾茶农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合作,借鉴台湾有机农业的成功经验,在永福开展有机高山乌龙茶标准化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与实践,目前永福镇已成为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专区。
“强力引擎”带动“脱胎换骨”
“6·18”正在使龙岩越来越多企业走上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促进龙岩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运行素质的强力引擎:
提升了传统产业。通过“6·18”,该市承接了一大批先进技术,提升了传统产业。如本月5日在漳平开工的总投资5亿元的天守(福建)超纤科技项目,对接引进水性创新型绿色优质环保生态合成革、功能性无纺过滤新材料生态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建成后将填补我省超纤合成革行业空白,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鞋面超纤合成革生产基地,大大提升龙岩纺织产业发展层次。
增强了产业竞争力。龙岩突出重点主导产业,积极征集、推介、对接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如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瑞士PENTOMAG HOLDING AG公司合作开发SO3烟气调质设备,解决了高比电阻粉尘难以捕集这一电除尘行业共性难题,使龙净公司成为国内唯一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同时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延伸了产业链条。龙岩积极推进一批填补产业链空白点和薄弱点的科研成果对接,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如上杭县通过“6·18”平台,对接和实施了“紫金山金铜矿联合开采”、“纳米云母铜导线生产技术”等项目,全力打造百亿铜产业。目前该县初步形成以铜矿开发冶炼和铜杆、铜板(带)等铜系列产品生产为构架的铜产业链。今年紫金矿业与瓮福集团(贵州)成功对接的“10万吨磷酸、20万吨磷铵”项目,为龙岩20万吨铜冶炼项目中的74万吨硫酸附产品应用寻找到了出路,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进一步延伸了下游产业链。
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近年来,通过“6·18”,龙岩实施了“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及处理造纸综合废水处理技术应用”、“富含氯代有机物制浆漂白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石头造纸”等一批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项目,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6·18”这个强力“引擎”的带动下,龙岩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8.5亿元,增长14.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134.4亿元,增长13.4%,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68个月居全省首位。尤其令人赞叹的是:“资源富市”龙岩的“非资源型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