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演讲摘要
两岸携手 扩大深化青年交流
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青联副主席 邓亚萍
青年代表着两岸关系的未来。从1987年底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以来,两岸青年积极投身交流大潮,通过学习、创业、交流、旅游,两岸青年在交流交往中切身体会了华夏儿女的血脉亲情,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蓬勃生机。各级青联组织在全国青联的指导和统筹下,面向两岸青年,立足青年成长发展,与学联、少工委共同努力,积极开拓渠道,推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青年工作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不断发展。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特别指出“尤其要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好两岸青少年交流指明了方向。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两岸同胞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为两岸青年交流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认为,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扩大接触与增加交流的机遇。两岸青年人数众多,渴望相互了解、加强认识。但是交流总量和规模都还较小。比如,北京市青联在目前一年接待来访台湾青年团组近1000人次的基础上,仍有更大规模的交流和接待愿望。当前两岸同胞大交流的形成与发展,给两岸青年扩大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深化交流与达成共识的机遇。两岸青年成长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相互之间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差异。随着两岸同胞大交流的推进,两岸青年必然会在相互熟悉的基础上,寻求对彼此思想层面的深入了解,这将有利于形成双方的思想共识。
三是实现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机遇。两岸青年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通过交流,可以优势互补,推动两岸青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合作的契机,为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站在两岸青年交流的新起点上,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实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引领广大青年成为促进两岸同胞大交流的坚定力量。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岸青年成长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激发青年开风气之先的自信与热情,与台湾青年共同积极承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共同致力于创造和展示体现中华韵味的时尚文化,不断巩固感召、凝聚两岸各界青年的文化纽带,并由此进一步加深两岸青年的了解,促进两岸青年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系,建立深厚的友谊。
我们将积极深化两岸青年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加丰富的交往渠道和更加稳定的互动平台。目前,各级青联组织已经与数十家台湾青年社团组织、学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交流活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明确交流主题,促进两岸青年形成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将进一步完善组织化交流机制,努力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年交流。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愿意与台湾各界青年社团组织和有识之士携起手来,大力加强和推进两岸青年交流与合作,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不懈的努力。(郑昭 整理)
两岸和平 共创繁荣共谋福祉
台湾中华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 饶颖奇
2008年以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共识终于从理论诉诸行动,并且在两岸现实环境中,找到了具体实践的机会。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取得直航、陆客来台以及海基海协两会签署12项协议和1项共识的具体成果。而即将进行的ECFA签署,台湾更可以在亚洲区域经济中,扮演折冲整合与资源协调的重要角色,这不仅对两岸经贸交流与繁荣如虎添翼,更为两岸和平发展与稳定增添动力。两岸交流合作,和平共荣,确实能为两岸同胞带来安定和美满的福祉。
谈到两岸交流与和平发展,记得在2002年10月,我就曾经率团前来大陆参访,会晤时任副总理钱其琛先生和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先生,取得了两岸直航、民代互访、台商福祉等重要的共识,完成了破冰之旅。这些重要的共识,有的业已达成,有的正在逐次实现,尤其是最近40多位台湾的民意代表前往北京参访。台湾的民代与大陆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聚一堂,共谋两岸和平的发展。我现在正筹划于近期内,邀请大陆的政协委员组团来台访问。
我于2006年10月,在台湾成立交流协会,目的在结合两岸客家乡亲与台商朋友,共同为两岸和平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4年来,就分别在北京、厦门和台北三地,隆重举行过三届的“客家高峰论坛”,而第四届论坛,即将于本月在福建龙岩市举行,这个论坛是要发扬并传承我们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一个重要会议,诚挚地邀请并欢迎在座各位乡亲朋友踊跃出席,共襄盛举,莅临教益。
台湾和福建只有一水之隔,两地青山相望,而且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民情,透过具有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海峡论坛,福建要积极发挥对台湾的“五缘”优势,而台湾也要厚植对福建经济合作基础,以共同实现两岸经贸平稳与和平发展。尤其是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台湾和福建更要充分体现其在两岸经贸与和平发展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带动作用,相互配合和支持,共同开发,加速完成,借以壮大和促进两岸和平的动力。(郑昭 整理)
同谒妈祖 扩大交流惠及两岸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 林国良
今天我要同大家一起探讨扩大妈祖文化交流、共谋两岸同胞福祉的议题。
1000多年来,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从莆田湄洲,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那么多信众的顶礼膜拜,我想,其中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妈祖护国庇民,济世救人,其丰功伟绩感天动地,被人们共同尊称为“和平女神”。可以说,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先行先试过程中,以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为主线的妈祖文化交流,真正起到了沟通讯息、增进认同、培养互信、建立共识、凝聚感情、抚平伤痕的特殊作用。
对两岸同胞来讲,两岸关系不紧张了,就是最大的民生,就是最大的福祉。这些年来,两岸同胞怀着“同谒妈祖,共享平安”的相同愿景,交流越来越热络,交流越来越深入,携手举办了许多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如组织“湄洲妈祖金身巡安台湾”,通过直航到湄洲祖庙朝圣,组织“天下妈祖回娘家”,举办“妈祖之光”晚会、妈祖文化论坛、妈祖文化图片展等。每当地震、台风等灾害发生,两岸同胞都能秉承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及时伸出援手,共克时艰。我觉得,通过这些年的联谊交流,妈祖文化的心灵桥梁和感情纽带作用更加凸显,更加牢固;大家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成为兄弟朋友的也多了;期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众安居乐业,越来越成为两岸同胞的主流民意和普遍共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只有全方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让两岸同胞最广泛地参与其中,两岸关系的发展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今后两岸要继续以妈祖宫庙作为交流的主渠道,以妈祖信众作为交流的主阵容,以推动和平发展作为交流的主旋律,多交流、多合作,大交流、大合作。(黄琳斌 整理)
拓宽思路 务实推进旅游合作
台湾观光协会会长 周庆雄
自2008年7月启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台湾已成为大陆居民最向往的旅游地点。这两年来,我们凭借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优势,在大陆各地开展了多样赴台旅游交流活动。同时,台旅会与海旅会也于今年5月分别在北京及台北设立办事处。这些都已成为两岸间增进了解,相互往来,促进和平发展的重要渠道。
这一路走来,两岸本着“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群策群力,拓宽合作思路,扩展合作领域,实现双方旅游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更可贵的是双方都以真诚合作的思维、积极务实的态度来追求进步。
基于以上信念,我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希望能有助于两岸旅游的未来发展。首先,目前台湾赴大陆每年有400多万人次,加上大陆赴台100多万人次的旅客数,原先的航班数不足以承载。预估最少需要500个航班,方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盼望两岸增加直航班数。除了增加航班,也希望各航班能有一定比例的座位提供给旅行社团体旅客使用,以符合目前两岸“团进团出”的事实需要。其次,我们盼望能尽早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游自由行的开放。旅行团的自设行程已无法满足当前旅客的需要,深度旅游、休闲旅游终将成为旅客体验文化、体验生活、体验大自然的必然选择,例如医疗旅游、老年旅游、购物旅游、游轮旅游等。
我确信两岸同胞的相互交流已经蔚然成风,必定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对彼此的认识与了解。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除了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效益之外,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不断,也能加深彼此了解,增进感情,使两岸关系和平的发展打下更扎实的民意基础,营造和谐的美好意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使两岸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黄琳斌 整理)
加强合作 共创两岸美好愿景
龙海市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角美镇镇长 江龙辉
作为来自乡镇基层代表,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承载两岸美好愿景的盛会,我深感荣幸之至。
角美,是一块钟灵毓秀、英才辈出、人文积淀深厚的风水宝地,是一方充满生机、活力迸发、发展前景广阔的创业热土,是海峡西岸开放较早、产业对接紧密、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区域。几年来,角美先后引进一批台资企业投资创业、增资扩产、发展壮大,累计引办台资企业120多家,总投资约30亿美元,预计今年台资企业可完成工业产值200亿元,上缴税收10亿元,分别占角美总量的70%和75%。目前,台湾岛内已有台塑、统一、泰山、灿坤、长春化工和福贞6家上市企业集团投资落户角美。
角美,是海峡两岸渊源深远、民间往来频繁、文化交流密切的重要地区。在持续深化对台经贸合作的同时,我们充分发挥祖地优势,不断增进文化交流,密切民间交往。2008年,组织举办了龙海市首届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共有48座台湾保生大帝宫庙派出280名代表,应邀回乡共襄盛典。近两年,先后有台湾宗亲130多个团组、近2万人回乡探亲谒祖朝圣。我们也先后有12个团组,组织镇、村和各界代表500多人分赴台湾进行经贸洽谈和文化交流。角美还与台南县安定乡建立了对口交流合作关系。
在福建省、漳州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现已确定以角美申报设立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目前,我们已完成台商投资区的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2平方公里,可开发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今后还可开发的拓展区30平方公里。
随着海西建设的全面推进,角美作为漳州台商投资区的申报设立,作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和更加强劲的政策效应。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扩大对台对外开放,在积极推进“海西建设、漳州先行”中实现角美率先发展。一要深化对台产业对接。在服务好在角美创业的台商的基础上,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光电、电子、机械等产业整体性转移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把台商投资区打造成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的集中区域、海西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龙头区域、厦漳一体化发展的工业新城。二要扩大对台文化交流。进一步发挥角美白礁慈济宫作为两岸保生大帝祖宫的独特优势,加强两岸宗亲联谊互访,借助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闽南二王福德庙落成庆典活动等载体,致力发展在闽台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慈济文化”,深化拓展对台文化交流,带动推进产业对接协作,扩大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成果。三要促进民间互动交往。要加强与在台角美乡亲的联谊联络,增进与角美结对的台南安定乡的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旅游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间互动交往和对接协作机制,推动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协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共创两岸和谐共进、繁荣发展的共同愿景。(储白珊 整理)
教学相长 活络两岸民生经济
台湾台东县池上乡乡长 林文堂
台湾台东县的池上乡,是海内外出名的池上米、池上便当的原产地。全乡有福文村等10个村落,号称东台湾最出名的米乡。目前全乡稻米的生产面积达1459公顷。池上米通过小包装营销以及池上便当远销海内外,成为具有极大知名度的台东首号农产品。
除了池上米之外,池上乡内潜质农产品还有枇杷和咖啡。它们同样具有进军海内外市场的实力。这些优势产业,在两岸农业交流中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此次海峡论坛参访期间,我们带来了本乡团队进行观摩学习,为未来进一步推销池上米和其他农产品做好准备。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海峡论坛我们的农产品可以加强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繁荣两岸民生产业。
作为台湾最优质稻米,通过各界共同努力,透过商标认证,池上米终于取得法律认证地位。在生产中,池上乡农民积累了很多经验,如生产时严格控管米的质量,地区农会提供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及后援管道的营销协助,为种植稻米写日记、建立生产履历、网络招商、认养营销等经验,可以为厦门等大陆地区在稻米生产方面提供借鉴。
在拓展海峡两岸民生经济方面,我们期盼我们的农产品可以和大陆加大交流。我们相信经验的传承、交流和产业的结盟,可以促成文化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结合,进而互补有无,教学相长。
这次本人带领乡内相关团队参加海峡论坛盛会,意义重大,除奉献心得之外,更有机会观摩大陆的农业发展经验,学习大陆农业产业发展的优点,以便在本乡经济事业发展上参考运用。希望此届海峡论坛举办之后,两岸同胞可以持续地以农产品生产作为交流模式,带动两岸观光互访契机,从而促进两岸交流,民生互利,活络两岸经济。(储白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