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良好态势
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上半年数据引人关注: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576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首次突破200点大关;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2.8%,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9%;
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25.7%;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
数据清晰地传递出积极的信号:今年来,我省经济进一步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增势强劲。全省GDP同比增速和环比增速均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增强,经济增长质量较好,整体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大项目成为发展强劲引擎
1月至6月,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累计产值达279.61亿元,同比增长127.4%,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9%,新增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新增产值的7.5%。这一我省最大的石化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据省经贸委消息,上半年,大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十分突出。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594亿元,占全省的26.8%,同比增长28.5%。联合石化、友达光电、东南汽车、厦门金龙、三安钢铁等企业产值增长90%以上;捷联电子、戴尔中国、厦门松下电子等企业产值也都大幅增长。
在这些大企业的推动下,我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2863.84亿元,增长21.7%。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4%。
大企业、大项目正成为海西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强劲引擎。
为争取国家部委更多的支持,加快对接央企步伐,促进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福建,今年初,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亲自出马,分别与中石化、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中化集团、中核集团等大型央企举行高层会谈,共谋发展。国家各部委、大型央企对海西建设的政策倾斜和项目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海西效应持续显现:
铁道部提出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福州至平潭岛铁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支持海西先行先试举措,环境保护部、国家民航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鞍山钢铁集团、中国北车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我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公司、中化集团加快在闽重大项目建设,中国石化、中核集团加快推进新的投资项目……
八闽大地热气腾腾、生机勃发——
2月1日,国家民航局和我省达成共识:支持福建兴建三明等4个机场;
2月6日,在省政府与鞍钢集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15天后,计划总投资38亿元的鞍钢冷轧钢板(莆田)项目就开工建设;
4月16日,总投资20亿元的福建戴姆勒工厂竣工,“福建造”奔驰商务车将驰骋中国市场,一期规划年产能4万辆,年产值将达120亿元以上;
4月26日,福厦高铁开通运营,高铁速度串起两地,迈进一个半小时经济圈;
4月26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全长8.695公里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从厦门岛到达对岸的大陆端比原来节省了80多分钟;
4月28日,福建三明核电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将建最先进的示范快堆电站;
6月17日,大连万达集团投资团队与福州马尾区、南平武夷山市分别签署投资框架协议,将在琅岐、武夷山投资建设集购物、餐饮、旅游、娱乐、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项目……
记者从省发改委、省重点办了解到,上半年,全省36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36亿元,同比增长22.8%。福厦铁路、永武高速公路、莆田和晋江燃气电厂3号机组、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等36个项目建成投产,厦门港主航道扩建三期、霞浦大京风电场等96个项目开工建设,在建铁路、高速公路、核电等项目加快推进。此外,南三龙铁路等项目获批立项或核准、福州地铁1号线等项目可研获批……
越来越多投资大、拉动力强的央企、台企、民企大项目落户福建,产生了良好的投资集聚效益,正为我省加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闽台合作先行先试持续升温
上半年,闽台合作成效喜人:闽台贸易额51.02亿美元,增长78.6%;利用台资项目225项,比上年同期增加83项;
闽台直接往来发展迅速:6月末,对台空中直航每周航班达31个,上半年对台空中直航共运载旅客24.03万人次,增长6.1倍。民航局在6月底举行的两岸航空运输发展圆桌会议上公布,新增20个航班专门支持厦门、福州与台湾直航,积极打造两地空中快线。
今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试的作用,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5月初,福建省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在台期间,交流团通过考察、参访、洽谈,就闽台合作先行先试达成了许多共识,推动20多家企业赴台投资或设立办事处,其中8家挂牌开业。我省还出台十方面政策,推进闽台合作先行先试。
5月份,国家发改委接连出台两个重大举措,支持福建先行先试:赋予福建省部分特定区域实行台资项目核准特殊政策,正式批复我省开展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海峡产业投资基金的筹备工作。
6月20日,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隆重举行,台湾25个县市、30个界别、上万民众积极参与,其中来自中南部的约占60%,有效扩大了两岸基层民众的参与面,对台民间交流往来取得新进展。
先行先试使闽台交流合作纵深推进——
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以来,先后有200多家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台港澳等地的知名企业和财团到平潭考察,主要投资意向涉及旅游商贸、星级酒店、房地产、新区规划设计等10多个行业和领域,总投资逾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是台湾客商投资的。
凭借国家批准设立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的特殊政策,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吸引众多台湾石化企业的热切目光。台湾石化公会拟在开发区投资1000亿元以上,建设年产1500万吨炼油和年产200万吨乙烯装置等一批石化上下游项目。
台湾大米首次登陆大陆。第十二届海交会,闽台交流合作如火如荼,从传统的贸易、投资领域向创意领域拓展。特别是海交会首次从福州口岸进口300吨台湾大米,成为继2005年海交会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福州后的又一次突破。
闽台金融合作好戏连台:兴业银行获准人民币与新台币双向兑换资格;福建海峡银行宣布专项安排20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投放符合标准的台资企业;兴业银行与福建省内各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助力台商发展;国泰产险福建分公司在福州正式开业,成为进入福建市场的首家台资产险公司。
两闽企获准赴台投资。厦门华天港澳台商购物公司申请汇入新台币逾5000万元的等值外币,与台湾智明投资开发公司合资设立金门延铭有限公司,双方将在金门设置休闲度假村与国际购物中心,经营住宿服务与餐饮业,这是陆资首度投资台湾旅游休闲业;福州超大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申请汇入1000万元新台币,设立台湾超大现代农业公司,从事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业,成为陆资首次赴台从事农产品批发投资企业。
保障民生百姓受惠多多
“实行零差价后,我现在一个月的药费便宜了十几元。”福州台江区后洲街道汀洲社区的林老伯患有高血压,通常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医生开两种降压药——安内真和替米沙坦,过去需要72元,今年只要60.6元。
林老伯得到实惠,源于我省今年开始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及零差率销售改革。
今年,省委省政府实施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城乡统筹、政策惠农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利益。
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我省民生领域投资大幅增长。其中,居民服务业投资2.83亿元,增长8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32.79亿元,增长82.2%;卫生事业投资21.26亿元,增长80.7%;批发零售业投资75.06亿元,增长94.0%。
特别是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民生工程”的重点推进,使农村、基层社会事业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深化医改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今年初,我省确定在23个县(市、区)的26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批试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据省卫生厅对2月-4月试点运行情况分析,零差率销售改革初见成效,医疗费用明显下降,群众负担有所减轻: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21.10元,同比下降13.74%;出院者平均药品费用413.43元,同比下降11.8%;每床日平均药品费用74.98元,同比下降14.44%。
校舍安全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省政府制定了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80多亿元实施校舍加固、重建等安全工程。截至6月底,全省校安工程已开工1255个项目、257.40万平方米,已竣工567个项目、105.08万平方米。
同时,针对校园安全问题,我省开展校园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全面完成1.64万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配备,2.29万保安员已配备到岗。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省对500个无站址和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乡镇文化站进行新建和改扩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计划中的3132家农家书屋正在抓紧建设中。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今年,我省将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投入9000万元建设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100所农村敬老院,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多种服务,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生活条件。
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措施力度空前:我省75.34万名2009年底前已退休的参保人员,今年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40元,调整增幅创历史新高;今年1月,我省在9个试点县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9个试点县(市、区)30多万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5元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从今年3月1日起平均增加138元,最高上调幅度达45.8%,全省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今年2月底至4月,全省范围内还广泛开展“春风行动”,由政府搭台,企业招聘,帮助农民工找好工作。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5万人。(王永珍 潘绣文)